2009年高考前,有一个父亲打电话说需要解决孩子的高考焦虑问题。一个周六的上午一家人很早就来到了咨询中心。小伙子长得很精神,一幅很聪慧的样子,看不出什么焦虑情绪。反而是他的爸爸妈妈,愁眉紧锁,说一句话叹一次气,我明白这可能又是一次给父母减压的过程。了解情况后才发现,这个孩子让父母焦虑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 主人公小岩今年18岁,一个月后将面临高考,他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但是有些不稳定,就是这个“不稳定”,足以让父母担心得天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父母说了小岩一个最典型的特点:考卷一发下来,小岩就会埋头去做题,如果都是他会的或者难题出现在试卷最后的话,他的成绩都会不错。但是如果做题的中间出现了难题,他不会像别人一样先把后面的做完后再回过头来攻克难题,而是会一直和这道题较劲儿,直到交卷的铃声响起。所以每次考得不好的时候就是试卷前面或者中间出现难题的时候,这种时候他会交出一半的“白卷”。小岩说他的这一特点很早就有了,但没和父母说过。父母就一直认为是孩子不用功或者粗心造成的成绩“不稳定”。但现在要高考了,小岩担心到时候考不好,父母会受不了,所以就在考试前把自己的这一“特点”告诉了父母。父母很着急,开始四处找专家和医生,寻求解决的办法。 过程中小岩告诉我,其实不仅是考试这件事情如此,自己在其他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都会发生这样“无法控制”的局面。比如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不能中途中断,无论多晚都要把它看完。不看完心里就会很难受,“就像很多蚂蚁在心里爬”,小岩形容道,打电脑游戏也是如此,除非自己不想打了,不然就算有人说地震了,自己也依然会坐在电脑前。小岩的父母告诉我,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做事专注的能力,而小岩从小也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在很多事情上如果不得已中断时会哭闹、会发很长时间的脾气。所以父母是从小到大千方百计地给他创造了不被干扰不被打断的环境,同时也为孩子的这一“专注”特点感到很骄傲。没想到,这一特点到了今天却发展成为一个让父母“头疼”的问题。 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使得自己正在从事的事情受到了干扰,怎么解决?这一点不仅要看孩子是否具有抗干扰的能力,从另一个侧面更多的是看孩子是否具备根据周围环境或者事情的性质,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和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 小岩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提到的宝宝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宝宝做什么事情专注,如果有人打断他就会非常生气,甚至大哭大闹。刚开始爸爸妈妈又会为宝宝的专注而感到高兴和自豪,但随着宝宝渐渐长大,爸爸妈妈又会为宝宝的这一特点感到头疼。比如,什么事情不知道在需要停止的时候停止,玩一个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玩够了、过瘾了才罢休;做任何事情绝对不能打断他,让他中途停止根式不可能的事情。那么,究竟该怎么对待宝宝的这一特点呢? 孩子的这一特点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期。3岁前的宝宝从事一些活动时爸爸妈妈尽量不能打断他,为的是培养他的专注力和做事情的兴趣,但是3岁以后的宝宝需要开始培养并发展出一种能力——“运动抑制”能力。 运动抑制是指能否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能否学会在需要的时候停止即“抑制”自己动作的能力。意义能力属于宝宝自我控制能力中的一种。一般而言,3-6岁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3岁左右的宝宝需要爸爸妈妈适当地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有些妈妈担心这么做会破坏宝宝做事的专注能力,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并不是无目的,无原则的打断他,而是有所选择、依据时间来进行。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宝宝产生这样的认识,那就是:这个事情我停一会还可以接着做,我自己可以决定事情能否继续。让他产生这样的意识对以后他处理很多事情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能培养他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增强“我能做主”感。我们也知道,孩子长大后,真正无干扰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而一个人真正的专注力更应该体现在被打断后能否再将注意力集中,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某项活动上。 那么,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呢?说来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宝宝做事情专注一段时间后,尝试着去“打断”他。 儿子在快3岁时也有这一特点,看电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节目就没完没了地看,喜欢的玩具想玩多久就玩多久,绝对不能有什么人打断他,不然就会发脾气。因为在他眼中,从事的活动是不能停止的,一旦停止了肯定就会“没有了”,所以不能停止。于是我就尝试着去打断他。有一天,看见他在翻看他自己的图画书,估计有15分钟的时候,我就开始在厨房叫他:“宝宝,快过来,到妈妈这里来。“结果根本没人答应。我探出头发现他还在看书,头都没有抬。于是,我就又走到厨房门口,让他能看到我,然后又叫他:“宝宝,快来,妈妈这里有好吃的猕猴桃,快来吃一口。”我一边说一边观察他的反应。开始的两次他根本没有反应,到第三次的时候他抬起头看见了我,我连忙冲他招手并装作很兴奋的样子对他说,“宝宝,快过来啊,好吃的猕猴桃要被妈妈吃完了哦,你快来尝一口。”儿子低头看了一眼书,又看了看兴奋的我,才犹犹豫豫地起身。等来到我身边尝了一口后,吃东西的快乐就代替了刚才的犹豫。他又开始专注于吃了。吃得差不差不多时,我又对他说:“好了,宝贝,快去看你的故事书吧,小熊还等你呢。“他马上想起了这件事情,又开心地跑回去,继续他的书,神态一如既往的专注。 从那以后,我就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在儿子投入与某件事情一段时间后尝试这打断他,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暂时的“不做“并不是就意味着这个东西”没有了“或者这件事情再也不能做了,而是可以接着继续做的。后来,儿子也慢慢地接受并理解了这个道理。比如,动画片看了一会,知道个”暂停“,让眼睛休息一下在接着看,或者去小便完了再接着看。要在过去,他会忍着最终尿裤子,或者让他去撒尿时他会因不情愿而哭得声嘶力竭。玩玩具时只要我叫他,他就会暂时“中断”所从事的活动。比如,如果让他去开门,或者帮妈妈把手机拿过来这类的事情,他都会很高兴地去做,还会学我的样子说“宝宝去玩了啊妈妈”。而且再次投入依然会很认真,并没有因为刚才的“中断”而受到影响。 我认为,“运动抑制”能力一直是被爸爸妈妈所忽略的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越是心理成熟、适应能力强的人,他对自我的各种行为的控制能力就会越强。所以,在适当的年龄段,爸爸妈妈一定要训练宝宝。在进行训练时,提醒爸爸妈妈要注意以下几点: 此方法适用于3岁以后的宝宝,年龄小的宝宝尚不处在这一能力需要培训的阶段,所以不适合用。 此方法适用于那些做事很容易专注,而且决不允许被打断的宝宝身上。那些做事只能坚持一会,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宝宝忌用。 找准你想要训练他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尝试着“打断”他,不要对他所有的活动都进行“打断”训练。 可以用宝宝感兴趣的另一件事情来“诱惑”他,从而提高“中断”的成功率。 成功“中断”之后,要肯定宝宝的行为,然后千万不要忘了说一句话,那就是:“好了,宝宝快去接着看书吧、玩吧、之类,提醒他可以继续去从事原来的那项活动。或者爸爸妈妈也可以陪伴他进入原来从事的活动后在退出。 如果宝宝被“中断“后不愿意去从事原来的活动了,也不必强迫他,因为有可能他就是对原来的事情不感兴趣了。 爸爸妈妈要切记,3岁后的幼儿是真正培养此项能力的阶段,对于3岁左右的宝宝,妈 妈可以尝试着去做,但不要对自己和宝宝要求太高,尤其是看宝宝各项能力的发展状况而定,因人而异。比如,对于那些本来注意力就容易被转移,专心程度不够的宝宝而言,培养专注力和做事的持久性才是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