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入园的准备工作 宝宝入园的年龄以2岁8个月之后最好一直以来,宝宝入园的年龄都是3岁。过去人们对这个年龄段入园是没有什么异议的。现在随着宝宝各项能力发展的提前,有的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了幼儿园,我个人认为,如果宝宝在秋季余元是快接近3岁了,或者2岁8个月之后,一般都比较适合。但如果宝宝比较小,比如不到两岁半,或者刚刚两岁半左右,送进幼儿园都有点偏小,很容易生病并反复,而且过小的宝宝心里承受能力和适应性都不高。不要小看宝宝之间一个月的差别,在3岁前,年龄相差一两周,宝宝的发展都会有明显的不同。但是那种半日制,一对一的小班制或者大人可以陪读的亲子园不在这个年龄段内。 和调整宝宝的情绪相比,爸爸妈妈自身的情绪更重要 要将入园看做事宝宝成长的一个幸福的过程。因为妈妈,我知道,两年多来,每个妈妈和宝宝都简历了别人无法替代的身后感情。宝宝的每一句话`每一次微笑`每一个亲吻`每一次拥抱都会让我们眷恋不已,欣慰不已。现在看着这么小的一个人儿,要独自去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要面对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小便等种种事情。每个妈妈的心中都会有顾虑`有焦虑`有切肤之痛般得不舍。但无论妈妈如何痛苦,一定要里做到在宝宝面前镇定`开心,吧入园看做是件值得宝宝骄傲的事情,从而让宝宝也想爸爸妈妈一样尽快接受,顺利度过生理`心理的分离焦虑期。 入园后宝宝的表现各不相同,不要盲目对比加深焦虑情绪 宝宝因为自身的气质提点以及与爸爸妈妈依恋类型的不同,在入园的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表现类型。爸爸妈妈要对自己的宝宝有充分的认识,千万不要拿别人的表现类型来很衡量自己的宝宝,从而引发自己的焦虑或是觉得自己的宝宝不大正常,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宝宝一般情况下会有以下山中表现类型: 情绪反应常理型。这类宝宝在入园之初就会表现出哭闹等焦虑情绪,时间通常维持4~8天,基本就会恢复平静,并接纳现状,不需要来时太多的安慰或陪伴。能较好的适应别难过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之中,基本上能与小朋友有正常的互动和交流。这类情况一般发生在容易适应新环境的安全依恋型的宝宝身上。 情绪反应滞后型。这类宝宝和前一类想干,在初入园的几天,可能会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在入园3~7天后,会慢慢的表现出哭闹烦躁等情绪状态,而且越来越严重。爸爸妈妈本来以为宝宝已经适应了,所以当宝宝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就会觉得反常。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一类反应。多发生在喜欢新事物,喜欢自己思考`观察类型的宝宝身上。 情绪反应困难型。这类宝宝从入园开始,就有着极大的情绪表现,哭闹`烦躁不安`不吃饭,等等,而且时间会持续的比较长,有的宝宝可能会持续1~2个月。对这类宝宝来时简单的亲近和玩具都无法消除他的不安全感。因此,对这类宝宝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需要对他表达很多的关爱,对他的需求尽量满足,包括爸爸妈妈也需要对他进行安抚和理解,才能让他度过这一成长阶段。这一情况多发生在安全感不足`难适应新的环境的不安全依恋型宝宝身上。 无论是哪一种宝宝的反应模式,爸爸妈妈要知道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要和老师多沟通,了解自己宝宝的行为以及告诉老师自己宝宝的特点,双方共同寻找出最适合自己宝宝的方法。 表达需求的能力最重要 虽然说入园的宝宝要具有一些基本能力,但是我个人觉得,最基本得`爸爸妈妈必须锻炼的是:宝宝向他人也就是老师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这个年龄的宝宝在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都不是什么太重要的,因为托班或小班大部分宝宝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老师们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会帮助宝宝进行这些活动。而且这个年龄段宝宝的模仿能力很强,只要他想学很快就能学会。所以在这个阶段, 宝宝向老师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非常重要。比如,大声清楚地告诉老师我要喝水,我想撒尿,我没吃饱,等等。凡是会而且敢于向老师表达需求的宝宝,入园适应的时间就很短。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在宝宝会说话之后,就要锻炼宝宝“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的能力,不要里因为自己太了解宝宝,只要他“哼”一声,你就满足了他的需求,剥夺他表达的机会,这会对以后宝宝和他人的交往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入园后宝宝最需要的是:安抚和理解 入园后的宝宝都会在一定时间内表现的很烦躁`很易怒,一点小事情就会让他们大哭不止,而且会变得很黏妈妈,有时候会“退行”,总让爸爸妈妈抱,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去做,等等。对于这些“退行”行为,爸爸妈妈不要恼火,更不要不停的劝说`讲道理,而且要表现出理解。比如,他发脾气是静静的等着他发完,陪伴着他,然后抱一抱安抚一下他的情绪,不再提这件事,自然地让他转移注意力。让他知道无论他怎样,爸爸妈妈还和以前一样是爱他的,去幼儿园并不是就“不要他了”,我们就尽量满足他,给予他充分的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尝到“表达出来”的甜头,从而能更积极地对老师或爸爸妈妈表达自我。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小天使长大了,已经迈出了独立的第一步。你们有权利自豪,更有权利骄傲,因为你们已经在成功的履行作为父母的职责,在称职地履行为社会培养下一代的义务。虽然以后,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会越来越大,但是心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从此享有一生。摘自阿达丽著《培育阳光宝宝》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