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说过,“彩虹桥”是一个QQ群,这个群的创办者叫费嘉,在群里,我见过费嘉的照片,很年轻,很干练,也很亲和,通过群里成员和她的对话,我发现,大家都把她当成了亲人,当成了一个倾诉对象,两年来都是如此,我问她:“和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打交道,情绪上会不会受影响”,她说感觉还行。 于是,我希望对费嘉多一点了解,也想通过和她的对话,顺便了解一下自己,因为她是心里咨询师,我希望从一个心理医生那里,找出一个摆脱痛苦的答案。 我首先看了她所有的“手记”,她的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传统观念,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孩子,我们不太愿意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认同他为父母的附属品。” 对于这段话,我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说:“不排除有这种想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牵挂,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正是这个意思。我们从情感上,是无法面对的。我们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受中国国情的局限,孩子是父母养老送终和心灵寄托的精神支柱,西方人的生死观和我们不同,他们认为人的生死是上帝的安排,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 而国人并非是这样想的,我们一方面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另一方面要受传统的“报应观”的社会压力。叶儿黄了说得对:“中国人重视香火的延续”,我们难以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白眼,我们还没有力量和方方面面的冷眼抗衡。 失去孩子的父母,除了“痛苦”这一点是相同的外,其它的是千差万别的。比如:处所不同,收入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等。对于城市的有经济收入的人还好说,他们至少还有生活保障,老了大不了进养老院。那么,农村的呢?没有经济来源的呢?国家的养老政策不完善,医疗制度不健全,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又有多少人在关心这个弱势群体? 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是国策计划生育的相应者,当我们的孩子没有了,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当我们躺在病房里,社会又为我们做了什么?社会的服务体系不到位,只有靠孩子来照顾父母,严格的意义说,不是我们把孩子当成我们的‘附属品',而是社会现实把我们逼到了我们以孩子为重心的地步”。 我给“手记”里留了很多言,又和费嘉有过很长的对话,我说:“其实解决痛苦的办法,并没有掌握别人手里....即使是安慰也只是一时的,痛苦是周而复始的,真正站起来只有自己”。我还说,“失去孩子的父母并非是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并非是带着“有色眼睛”在看周围,因为周围的环境有时候也在伤害我们,比如:在和朋友的聚会中,朋友谈话的中心总是孩子,她们在乐此不疲的赞扬孩子的时候,有谁顾及我们的感受?我针对费嘉的“手记”,噼噼啪啪进行了“反驳”。 也许是我的留言激怒了费嘉,也许是我们的聊天“话不投机”,费嘉被气跑了。我意识到,我是这个群里的“反叛者”,我知道我“惹祸”了,在几天的聊天中,我明显感觉大家把她当成“拐杖”,当成“肩膀”,当成亲人,群友看了我的留言,感觉她们心里的“神圣”受到了侵犯:“我认同费嘉的观点,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怎会不希望有肩膀靠一下呢?溺水时有一根稻草也想捞住不放.....就是因为想让自己少一点痛苦,我们才会相聚在这个群里,大家才会说谢谢费嘉。” 我开始缄默了,我必需缄默,不然,会遭到群起而攻之,我又一次细看费嘉的手记,我要重新认识费嘉,我发现,其实,我也和大家一样,把她当成了发泄的对象。再和费嘉聊时,她说,因为我的留言,她几天都没有睡好觉,她感觉我没有搞清她的角色,把她的力量看得太大。 想想也是,一个生活正常的人,整天面对一群生活在绝望中的人群,她要承受怎样的压力?人人都把她当成“肩膀”,谁都想到她的身上去靠一靠,纤弱的她又怎能承受得起呢? 08年4月7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