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回年轮网络日记本首页

评论:10 

 

2008年4月8日

阴天

星期 二

心灵之桥——彩虹桥(2)    作者/愁心已去
    前面我说过,“彩虹桥”是一个QQ群,这个群的创办者叫费嘉,在群里,我见过费嘉的照片,很年轻,很干练,也很亲和,通过群里成员和她的对话,我发现,大家都把她当成了亲人,当成了一个倾诉对象,两年来都是如此,我问她:“和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打交道,情绪上会不会受影响”,她说感觉还行。
    于是,我希望对费嘉多一点了解,也想通过和她的对话,顺便了解一下自己,因为她是心里咨询师,我希望从一个心理医生那里,找出一个摆脱痛苦的答案。
    我首先看了她所有的“手记”,她的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传统观念,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孩子,我们不太愿意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认同他为父母的附属品。”
    对于这段话,我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说:“不排除有这种想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牵挂,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正是这个意思。我们从情感上,是无法面对的。我们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受中国国情的局限,孩子是父母养老送终和心灵寄托的精神支柱,西方人的生死观和我们不同,他们认为人的生死是上帝的安排,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
    而国人并非是这样想的,我们一方面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另一方面要受传统的“报应观”的社会压力。叶儿黄了说得对:“中国人重视香火的延续”,我们难以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白眼,我们还没有力量和方方面面的冷眼抗衡。
    失去孩子的父母,除了“痛苦”这一点是相同的外,其它的是千差万别的。比如:处所不同,收入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等。对于城市的有经济收入的人还好说,他们至少还有生活保障,老了大不了进养老院。那么,农村的呢?没有经济来源的呢?国家的养老政策不完善,医疗制度不健全,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又有多少人在关心这个弱势群体?
    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是国策计划生育的相应者,当我们的孩子没有了,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当我们躺在病房里,社会又为我们做了什么?社会的服务体系不到位,只有靠孩子来照顾父母,严格的意义说,不是我们把孩子当成我们的‘附属品',而是社会现实把我们逼到了我们以孩子为重心的地步”。
    我给“手记”里留了很多言,又和费嘉有过很长的对话,我说:“其实解决痛苦的办法,并没有掌握别人手里....即使是安慰也只是一时的,痛苦是周而复始的,真正站起来只有自己”。我还说,“失去孩子的父母并非是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并非是带着“有色眼睛”在看周围,因为周围的环境有时候也在伤害我们,比如:在和朋友的聚会中,朋友谈话的中心总是孩子,她们在乐此不疲的赞扬孩子的时候,有谁顾及我们的感受?我针对费嘉的“手记”,噼噼啪啪进行了“反驳”。
    也许是我的留言激怒了费嘉,也许是我们的聊天“话不投机”,费嘉被气跑了。我意识到,我是这个群里的“反叛者”,我知道我“惹祸”了,在几天的聊天中,我明显感觉大家把她当成“拐杖”,当成“肩膀”,当成亲人,群友看了我的留言,感觉她们心里的“神圣”受到了侵犯:“我认同费嘉的观点,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怎会不希望有肩膀靠一下呢?溺水时有一根稻草也想捞住不放.....就是因为想让自己少一点痛苦,我们才会相聚在这个群里,大家才会说谢谢费嘉。”
    我开始缄默了,我必需缄默,不然,会遭到群起而攻之,我又一次细看费嘉的手记,我要重新认识费嘉,我发现,其实,我也和大家一样,把她当成了发泄的对象。再和费嘉聊时,她说,因为我的留言,她几天都没有睡好觉,她感觉我没有搞清她的角色,把她的力量看得太大。
    想想也是,一个生活正常的人,整天面对一群生活在绝望中的人群,她要承受怎样的压力?人人都把她当成“肩膀”,谁都想到她的身上去靠一靠,纤弱的她又怎能承受得起呢?
    08年4月7日夜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收藏此篇日记
给此篇日记加一个苹果
 
     

此篇日记网址:

朋友的E-mail:

   

  来自:谁来安慰   时间:2008-4-8 5:40:47   

内容: :)

 

  来自:踏雪寻梅^_^   时间:2008-4-8 6:47:48   

内容: en en........
ying gai gan xie ta..

 

  来自:聪然   时间:2008-4-9 15:21:17   

内容: 笔功真好!

 

  来自:幸福的感觉   时间:2008-4-9 22:01:26   

内容: 阿姨,真希望你每天有个好心情!要不然,很快会变老的。

以下是我的想法,如有冒昧,请见谅:

费嘉,她真是一个好人.要不然她不会因为你的话而几天没睡好。毕竟,她不是神,她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你,是因为你一直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总去钻“牛角尖”,很多人都拉不回你。何况她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单薄的。

你的伤口,需要时间慢慢医治。

 

  来自:飘飘渺渺   时间:2008-4-9 23:15:18   

内容: 姐姐能去学些书画,有个寄托应该会好些,我曾经留言给你:我的身边也有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因为我自己白天很忙,那时晚上回来听婆婆说起那位母亲想要再带个孩子,我觉得很是费解,心想他们都50多岁了,何必讨这个苦头吃,后来跟那位母亲有过一次交谈,她说虽然孩子生前也不在他们身边,但是会有份牵挂,有份念想,有份希望,孩子走了,她说自己象是陷入了一个死胡同,生活没了盼头,去了超市都没了买东西的兴趣,晚上都是一个人起来偷偷地哭,因为她丈夫身体不好,不想让他也跟着太揪心,于是他们决定领养一个孩子,她说这样家里才会有些生气,她的人生才能重新开始,于是他们真的那样做了,现在那个孩子应该两岁多了吧,再看到她脸上便有了往日的笑颜,那个父亲的病都象是好了很多,甚至有了爽朗的笑声。我很是为他们高兴。至于姐姐说的中国人的“报应论”,我想那是你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吧,我认识的这位母亲,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母亲,连一个下孩都没得罪过的。姐姐,走出来吧!不管有多么痛都走出来吧!

 

  来自:scally   时间:2008-4-10 14:35:53   

内容: 无论多大的黑暗压抑着,还是要想方设法给自己寻找一个出口。回忆是用来温暖心灵的,而不是让自己陷入痛苦中难以自拔。相信女儿也希望早日看到你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吧。
所以,请姐姐尽早走出来吧。

 

  来自:苏打饼干/石头   时间:2008-4-12 17:02:11   

内容: "其实解决痛苦的办法,并没有掌握别人手里....即使是安慰也只是一时的,痛苦是周而复始的,真正站起来只有自己"

虽然我比阿姨整整小了一辈,可是我也深深相信阿姨这句话,人生的确如此,站不起来的永远痛苦的无法支撑,站的起来的即使更痛苦,也能微笑着活下去

人在痛苦的时候总想发泄一下,不过有些情况下,发泄的越多就越难以摆脱痛苦,就像很多年前和现在的老公差点分手的那次一样,一个人在家不吃不喝也就那样过去了,反而是一直在寻找倾诉对象的阶段让别人也让自己感觉很痛苦,好歹痛苦的时候过去了,幸福回来了,感觉自己坚强了好多,面对父母的离异,面对父亲的冷酷,都能跳出来,让自己像一个成熟的人一样,去安慰母亲,去宽容父亲...

很佩服!蓝!里面的朱列
她失去了两个女儿和自己的丈夫,
那种痛苦一定是无法忍受的
可是她努力寻找一种忘记和摆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生活,一切也能渐渐度过吧
Life goes on,的确如此.

 

  来自:柠檬花开   时间:2008-4-13 14:44:04   

内容: Life goes on!

 

  来自:天凉了   时间:2008-4-19 13:31:06   

内容: 其实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师真的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力量惊人。。

 

  来自:草根CE   时间:2008-5-27 13:21:11   

内容: 我想当心理学家

 

内容:

贴图:

贴图预览(VIP会员专有贴图)
       
 
 
《素心斋》
 
   2008年5月25日:寄望天堂里的信(145)—姗收
   2008年5月23日:勇敢面对痛苦,因为我们是母亲
   2008年5月16日:姗,妈以你的名义捐款了!
   2008年5月6日:拾起印迹一片片
   2008年5月1日:寄望天堂里的信(141)—姗收
   2008年4月25日:项链丢了
   2008年4月20日:半包咖喱粉
   2008年4月17日:寄望天堂里的信(138)—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