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些年还住在郊区厂里时,唯独难忘的一件事儿,上级要求过“革命化”春节!大年初一(春节)张师傅的解放牌大卡车,一早进城去给生产队的何队长(女队长)去拉肥料,这大概就是顾铭华的表现吧?我们去时能站在卡车上,回来时车上装满垃圾,无法再装人啦,只好一步一步走回来。除夕夜晚孩子们去看“边师傅家”放烟花爆竹,唯一的娱乐就是厂里的14寸黑白电视,前面新闻每年都是“市场繁荣、购销两旺。活鸡活鱼肥猪肉.....”那时只有北京如此啊! 过年前家家蒸点“黄粑”还有凭票购买的花生、瓜子、块糖。那时候我不记得给没给孩子们压岁钱?也根本就没有想买年货的概念!记得七十年代初,第一次带着儿子女儿回北京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同样也记忆模糊,唯独大年初一去颐和园,在昆明湖冰面上走儿子女儿边走边滑,十分开心!那一年也正是基辛格来北京的时候(他们也在游颐和园)我们后来才知道。 八十年代我们把家搬回到城里学校,从此我多了个毛病,除夕夜吃年夜饭之前,一定一人到大街上走一走,特别是下雪的时候,我冒雪享受城里的除夕!那时候鞭炮一想,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啦(后来才知道是请祖先也来吃年夜饭)。以前年前粮店供应几斤糯米,要排队磨成粉自己家包汤圆吃,还有就是过年吃一顿包饺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春雷广场”的年货市场,难忘的是供应“大红公鸡”,人挤人的滋味两人难忘,但心情还是快乐的!老伴也是很热衷人挤人得买年货! 后来出现啦“大昌隆”(贵阳第一家雏形超市),那种把各种年货“抢光”的印象,我始终没忘。后来的一些年生活越来越好啦!年味也越来越浓啦!最难忘儿子把年夜饭定在一家饭店里(后来几年也是年年在饭店吃年夜饭啦),但我觉得实在花钱太多,去年改在孙子家,我很赞成。今年还不知怎么样吃这“年夜饭”呢?城里的大超市林林总总,买年货也十分方便了,人们不再会去“年货市场啦”反而都去赶庙会啦。 但令我有点感慨的是居然在大营坡也举办了“首届春节年货市场”!我在里边逛了一大圈,东西也还算便宜(核桃13元一斤,北方小花生10元,南瓜子18元还有9.9元的饭盒。最主要的是给老伴买了四副套袖(八元、五元、五元两副的)这回老伴不洗碗可没有理由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