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7日星期五 晴
今天讲到虚词“其”中的例句:“汝其勿悲!”,其,表期望,可译为“还是”“可要”等。意思是:你千万不要悲伤啊!这是出自《与妻书》的一个句子,《与妻书》的作者是林觉民。他是同盟会的会员,现在电影院正在热播新片《辛亥革命》,中央电视一台黄金节目也在播放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我觉得更喜欢看连续剧。连续剧深刻,细腻,俗话说得好,演而优则导。以前的“奶油小生”,现在的“诸葛亮式”智慧型的演员唐国强担任总导演,整个剧组全体人员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精心拍摄,精心制作,努力奉献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全景式展示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以大众文学方式、系统全面表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历程的作品,热情歌颂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行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林觉民。 辛亥年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十一次革命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起义原定于4月13日发难,计划攻占广州后,由黄兴率领一支革命军冲出湖南,拿下湖北,再由赵声率领的另一支走江西、攻南京。然而起义前五日,革命党人温生才将清廷广州将军孚琦刺杀,清政府的警觉和防备陡然加强。又因同盟会的海外募款和购买武器迟迟未到,发难时间一改再改。这场曾被孙中山寄予厚望的广州起义,此时已几乎注定失败,尚未开炮便流露出强烈的悲剧色彩。24岁的林觉民是一百六十人组成的“选锋队”(即敢死队)中的一员。这支队伍大半由他这样的年轻人组成,包括林觉民的福州同乡、亦是留日同盟会成员的林文、林尹民、方声洞等。 起义前,所有人都给亲人写下了绝笔书。年轻的壮士们大多还没有成婚,而林觉民,已与陈意映结婚五年,虽聚少离多,却情深意笃。林觉民写下了千古绝唱《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东渡之前,林觉民已经在参加革命,陈意映对此一知半解,林觉民出于爱怜还是其他考虑,似乎并未与陈意映明说过自己的革命抱负。但陈意映对林觉民的行动应当是心知肚明的,林觉民去下渡十锦祠开会,陈意映经常帮忙望风。 1910年广州起义失败,同盟会内部被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孙中山却提出“愈不可为,愈为”,并在当年11月定下了翌年广州再起义的计划,电令留日学生、华侨倾巢出动。当林觉民赶到香港跑马地筹备部机关时,黄兴喜不自禁:“意洞(林觉民字)来,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当即命令林觉民回福建召集壮士,赴广州聚义。 这一趟,便是林觉民与老父、妻儿的最后一别。他谎称是学校放樱花假,回来几天便与同学赴江浙春游。除了召集敢死队员,林觉民此趟还负有运送炸药重任。他用出殡仪式把炸药藏于棺木中,孀妇本就由陈意映扮演,最终因陈意映已怀孕才作罢,改为朋友方声洞姐姐方君瑛顶替。根据《与妻书》,早年林觉民每趟回家筹划,陈意映曾哭泣央求:即使今后远行,也要一同随行。最后这趟见面,林觉民曾想告诉陈意映起义之事,然而“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两人在无法明言的痛苦中,即成永别。 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林觉民负伤被擒。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林孝凯带着陈意映等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提巷的小巷,买了一间小院,闭门度日。 陈意映于抑郁中诞下次子,取名仲新。自从她读到《与妻书》后,她终日以泪洗脸,两年后,陈意映终究郁郁而终。 现在重新读《与妻书》,凄然至于泪下!我对学生说:“中国历朝历代,都以孝治国。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礼记•王制》)‘杖’指老年人拄的手杖,拄着拐杖的老人是受尊敬的人。杖于家、乡、国、朝之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逐步受到更大范围人们的尊敬。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 自秦代以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汉代是中国封建帝制社会全面定型的朝代,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从汉王朝开始,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孝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孝顺父母,尊敬老师,你的人生之路会走得更远,更辉煌!现在上完课,你们的电教员会帮我拿电脑回办公室。以前,我是自己拿电脑的,有一天,上课时我提着很重的电脑包准备到课室上课,办公室门口来了一位我班的女生,她说,老师,我帮您拿包。在到课室的时候,她聊东聊西,故意阻我前进的步伐。原来是整个班的同学准备为我搞一个生日会。这节课,他们邀请了高一我教过的那个班的全部学生,他们逃课为我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会。那一节课,令老师感动。这就是尊敬,这就是爱。有了这种爱,还愁学业不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