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记本:《所见为何》
阅读:751  
评论:4  
2008年12月25日
晴朗
星期 四
深圳点滴(3)
作者/见何
 
    中午前,随市领导再次察看了下午将举行的深圳博物馆新馆开馆暨《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开幕典礼的有关准备工作。这段时间为此已跑了N趟,前两篇日记的附图,有的就是在那里拍的。

    前天晚上参加单位的学习“沙龙”,与同事们漫谈深圳的变化,深感深圳往事种种,既与全国的改革开放紧密相关、又显示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就全国而言,30年的改革开放,有一些“大脚印”可以串成几条主线:
    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思想解放;理论创新……
    ②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
    ③知青回城;个体户;私营经济……
    ④恢复高考;出国留学;毕业生不包分配;科技、文化开放……
    ⑤引进国外成套设备;设立中外合作、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
    ⑥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西部大开发……
    ⑦厂长经理责任制;企业承包;国企股份制改造;抓大放小……
    ⑧物价改革;工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商品和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
    ⑨市管县;费改税;分税制;金融分业;人民币可兑换;宏观调控……
    ⑩修宪;民事立法;行政诉讼、行政许可立法;物权法……
    所有这些,一步一步地导致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为世界文明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其中,兴办经济特区,本质上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种试验。在对外经济方面实行一些特殊政策,是为了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然而,实行对外开放,也就不能不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能不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定义作出更新,不能不对既有的观念文化提出挑战。

    就深圳而言,30年前改革开放的起点并不算太高。最开始,国家的要求,是把宝安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为此,广东省调减了宝安县的粮食任务,发展养鸡、养猪、养鱼等规模化、商品化的农村种养业。随着,放宽边境小额贸易,突破外贸独家经营。同时,承接香港加工工业“溢出”,普遍兴办“三来一补”企业。——这些措施迅速收效,已足以显著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消除群众性偷渡潮,稳定边境秩序。

    兴办经济特区的设想提出后,深圳开始了它的“撑竿一跳”。
    深圳特区的面积比珠海、汕头、厦门都要大得多,其“胃口”似乎也大得多。1982年制订总体规划大纲时的目标是:“以工业为重点,兼营商、农、牧、住宅、旅游、科研等综合性特区”。1985年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战略时,进一步提出要建成“以工业为主,工贸并举、工贸技相结合,外向型、综合性的经济特区”。
    于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一系列创新之举被密集推出:
    ——以贷款进行成片开发、实行基建招标;以开发出来的土地合作建设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收取土地使用费,发行股票、债券,乃至后来的改革住房分配制度、拍卖土地使用权等等,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巨额资金;
    ——以优惠的所得税率、设立保税区等进行“外引”、“内联”,快速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小、精、新”工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以及海、陆、空运输和仓储、物流产业相应快速发展;
    ——为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撤并政府行政机构、简政放权,原来的工业、商贸主管局均改为公司;允许企业以销定产、自主用工并自定工资奖金;实行劳动合同制和社会保险;发展成人教育、创办高等院校;向内地招聘急需的管理和技术干部;设立人才大市场;
    ——为应对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所带来的物资供应和生活服务需求,放开个体经营,放开大部分商品物价;实行“内外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打通香港-深圳-内地“三点一线”的双向市场渠道;发展酒店旅馆、酒楼餐馆、商场超市、旅游娱乐、出租车等服务业以及水电燃气通讯等公用事业;
    ——人口增长还产生了迫切的住房需求,在发展房地产业、建设有规划的住宅区、推行物业管理之外,当地原居民建造了数量庞大的出租屋;
    ——为应对经济规模急剧扩大所带来的资金需求,改革银行经营体制、外汇管理办法;创设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外资银行;创设货币市场、证券市场;
    ——推行国企股份化改造,重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农村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民营经济,扶持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保护知识产权,发展科技产业;
    ——在积极推进深港合作、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带动省内外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鼓励无偿献血、义工、慈善捐助等;在市内推进“同富裕工程”;
    ……
    在人们的眼花缭乱、议论纷纷之中,深圳创造了“一夜城”的奇迹,也培育了“开拓、创新、献身”的深圳精神,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气概。

    1990年,“乳臭未干”的深圳提出:要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
    随后,深圳进一步明确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战略,陆续提出了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及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最佳旅游城市、教育强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目标。
    2003年以来,深圳进一步形成高新技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提出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要求,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任务。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
    就这么着,深圳肩负着“杀出一条血路”的使命,不断寻求、又不断跨越了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不断超出领导者、设计者、建设者、旁观者等等所有人最初的想象,从而成为30年“中国传奇”的一个标本,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深深地踩上了自己的“脚印”。
    ——多少人为这个“脚印”倾注了心血,恐怕已难确计,但他们正是这一段历史的创造者。



给此篇日记加一个苹果 收藏此篇日记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此篇日记网址:
朋友的E-mail:
 
 
 
点击放大
当年
点击放大
如今
 
 
   来自:苏雅    时间:2008/12/26 8:29:00      
内容:深圳真的就像试验田一样......
印象最深的还是行政可以立法。
 
   来自:见何    时间:2008/12/26 18:14:00      
内容:答 苏雅:
“行政可以立法”,是指?
行政行为是理应立法的。
行政机关不能立“法”,但可以制订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来自:悉 悉    时间:2008/12/26 21:27:51      
内容:好像是可以通过人大立法的。很多内地没有的,深圳自己制定的一些法规。具体的不记得了。总之当时觉得特别适用,也体现特区的特字。
 
   来自:我想睡了    时间:2009/1/1 0:29:09      
内容:深圳,生机勃勃的城市。

祝,新年快乐!顺心顺意!
 
内容:
贴图:
  您尚未登陆,无法发表评论!请到年轮首页登陆
         
   
 
 
作者近期日记 《所见为何》
 
   2019年4月3日:今日痛别 慈怀永在    
   2016年12月23日:兰科中心    
   2016年12月19日:新的阳光 新的氛围    
   2016年10月31日:60周岁    
   2015年4月19日:2015:四月北行    
   2014年8月3日:2014:厦门新体验    
   2013年2月8日:家乡的滋养之“我的云南”    
   2013年2月7日:家乡的滋养之“我的广东”    
 

 

 
年轮网络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