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记本:《紫兰小语》
阅读:3647  
评论:0  
2016年7月23日
晴朗
星期
文天祥与平远
                             文天祥与平远
                                紫兰
    文天祥乃南宋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是中国历史上一身正气、宁死不屈的典范。其出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距粤东平远仅仅几百公里之遥,先后钦任赣州知州、太子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等职。南宋末年,朝廷岌岌可危之时,其挺身而出,回到家乡岭南,变卖家产充当军费,建立军队,挽救大宋江山。
    据史谱记载,1277年初,文天祥率义军一边抵抗元兵,一边护广王昺,走汀、杭、梅州而惠州。1277年3月抵达梅州后,文天祥即以梅州为根据地,与知州汤执中同授权蔡蒙吉任梅州签书事兼统督,组织义兵。三省边客家人即在此时踊跃投入文天祥队伍,大批进入梅州。部队曾把平远作为根据地和练兵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文天祥以及这一段抗元的辉煌历史,构成了平远历史文化中独特的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抗元虽然失败了,但这位一身正气的抗元民族英雄一直活在平远百姓的心中,成为镌刻在世代平远人心中不灭的英雄符号。人们以“相过坑”、“相爷石”、“象(相)湖”、“满山红”、“千兵坪”等地名,“文信国公祠”、“相公庙”、“三元三位相公祠”等祠堂或是庙宇,以及村村“相公会”或是举办隆重的“迎相公”活动纪念他。史料记载:“平远为缅怀民族英雄文天祥,几乎乡乡建有‘相公亭’,承传爱国大义。”直至今天,仁居的城隍庙还供奉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三相公”,褒扬英雄们忠心耿耿、宁死不屈的民族大义。

                               望梅亭
    梅畲古驿道位于平远泗水镇梅畲村梅岭境内,是蕉岭长潭经梅畲至平远老县城仁居的咽喉之地,也是潮汕到江西的主干道,文天祥转战梅州时,曾多次在梅岭经过。
    一次行军歇于“梅岭驿站”,发现驿站周围山野遍布梅花,折梅咏诗:“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风红更黄。若为司花示薄罚,到底不能磨灭香。”意思是梅花能忍耐寒冬的严寒开放得如玉般洁白晶莹,在春风干涉前,它已经开得红里带着黄了,如果说这是司花神的略微惩罚,终究还是不能磨灭它的香味。全诗反映了当时文天祥心中抗元的希望不灭。
    当地又有传说,文天祥兵败被俘再次经过梅岭时,他内心感慨,但是依然对恢复大宋江山矢志不渝,又赋诗云:“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是“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文天祥,将“梅岭驿站”改建为“望梅亭”。如今人们依然可以在梅畲古道上见到重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望梅亭”
                              相爷石
    抗元期间,文天祥主要活动地区都是在闽粤赣边之赣南、闽西、梅州三地,当时三省边客家人踊跃投入文天祥队伍,大批进入梅州,据《福建通志》及谱史载,足有60余姓七万余人。“1277年从梅州镇平出发,辗转经赣粤边筠门岭之盘古隘、狼口洞(羊角村)、白埠等要津之地,直指会昌、瑞金,势如破竹,接着又取得宁都、于都大捷。”首战告捷之后,元军加大兵力,文天祥义军在江西兴国硿坑遭元军袭击兵败,只好原路后撤,退守在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平远仁居牛牯岽(大富山)一带驻扎练兵。当时文天祥的处境恶劣非常,一无钱粮、二无支援,因受到闽粤赣边民众的拥戴,才得以这一休养生息整顿兵马的机会。当地民众为义军送来了粮食和衣物,还帮着义军在地势险要的宝珠山筑起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寨子——“宝珠寨”。
    据说在距离宝珠寨西面500米左右的山头,有一足有十来米长,宽高各约两米多的大石,状如冬瓜,当地居民称之为“冬瓜石”。文天祥驻兵期间,晚上总爱带着随从到冬瓜石上冥思苦想破元良策。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文天祥来到冬瓜石,在石上站立良久,遥望大宋江山,感慨万千:自己20岁中状元,一直享受朝廷俸禄,自从元军入侵以来,万里宋土狼烟四起,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朝廷危在旦夕,如今自己奉诏变卖家产起兵,大小战役不下百次,却无法扭转乾坤。面对的是“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状况,幸得当地百姓支持帮助,使得义军重整旗鼓,再造信心,遂提笔写诗曰:“南岭山头意茫然,志士忠臣泪若泉,赖有诸君知义者,整顿军马有回旋。”
    某天,文天祥又来到冬瓜石上,这时万籁俱寂,一轮秋月从山间升起,一阵风过,草木树枝摇晃,松涛阵阵,空中北雁高鸣南飞,远处传来野兽的叫声,文天祥问随从,方知是黄猄鸣叫。雁过留声雁南飞,自己却因元兵入侵而颠沛流离,不由得吟诵起杜甫的诗句来:“国破山河在,城深草木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不觉泪湿衣襟。文天祥伤感片刻,依旧不改抗元决心,回宝珠寨营地继续处理军务。后来当地百姓有诗句传颂:“宋室文山收义兵,屯驻宝珠夜闻猄。茫茫往事随流水,唯有云间仙鹤鸣。”后人为了纪念文天祥,把冬瓜石称为“相爷石”。可惜20世纪90年代,由于修路等原因冬瓜石被开采,如今仅存一条巨石,上有摩崖石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梅畲卦竹与高洁诗碑
    相传文天祥当年抗元,由梅州北上,经镇平(今蕉岭县)长潭入梅子畬(梅畲)至江西,文天祥在梅畬因思念幼主,咬破指头,嚼血喷于竹叶上作卦,卜幼主帝昺所在。后来,此处竹叶上皆有朱点,乡民称为“相国卦竹”。
    继续行军由泗水至长潭鸡公山,天黑在山中过夜,梦见南宋幼主惨被元兵追杀,惊醒后痛哭不已,泪水洒落,化为孢子,渗入土中,后来人们发现相爷掉泪之处长出了许多像蕨的植物,当时人们不知是桫椤,因其枝叶似蕨,于是有文人给它取名“高蕨诗碑”,意为其枝叶像一首首格律严谨的古诗,其茎干向高处伸展。之后,因人们怀念品行高洁的文天祥,又被称为“高洁诗碑”。
    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曾作诗咏叹。诗曰:“乡乡都建相公祠,犹见遗民故国思。欲向梅畲寻卦竹,满山红处立诗碑。”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崇敬之意。

                         文信国公祠暨三位相公庙
    文天祥在广东海丰的五岭坡兵败被俘,陆秀夫在广东新会崖山负主跳崖,张世杰跳海,宋朝宣告灭亡。但是百姓们忘不了为国捐躯的宋朝将相,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又不敢名目张胆纪念,于是就以祭祀“三元三位相公爷”的方式表达的哀思,把文天祥奉若“宗贤”、“乡贤”,乃至“神明”、“公王”、“伯公”。
    平远仁居大富山建一庙宇曰“文信国公祠暨三位相公庙”。文信国公即为被封为信国公的文天祥,三位相公即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和十月十六为相爷生日,即为祭祀日,三年一大祭,每年一小祭。此祭祀活动在江西寻乌,广东梅县、平远、蕉岭等地相当盛行,在平远周边地区几十公里内尤为隆重。如仁居、泗水等地大部分都以10月16为祭祀日或曰“过会日”。
    村村设立相公会,不少还有会田和理事,用田租作为祭祀开支。通常对联为:“英烈丹心垂万世,汗青光彩照今人”,横批为“浩气长存”。祭祀活动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日子,通常要准备一周左右的时间,百姓宰猪宰羊,祭礼相当隆重,当日,人们一般清早开始举行“迎相公”仪式,家家户户人来人往,外地的亲友都赶来观看仪式。以此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迎相公和相公会
    宋亡后,乡民为了纪念宋室忠臣而建寺庙造神像,其中穿黄袍居中的为右相文天祥,左边穿红袍的为左相陆秀夫,右座穿绿袍为张世杰。因在元朝统治者眼皮下不敢明目张胆祭祀而托词为三位相公生日,举行纪念。
    江西寻乌,广东平远、蕉岭、梅县、兴宁等众多地区都设立有“相公会”。据传南宋君臣被蒙古元兵侵逼,一路南下,三月、六月、七月、十月路经平远,当地民众就以文天祥义军经过的日期定为祭祀日或曰“过会日”(大部分为农历6月到10月间),其中平远仁居井下、六吉、邹坊、欧畲、罗坑、大畲坳、古丁、赖地、企人石、礤头、木溪、黄畲、古丁为农历10月16日,泗水梅畲、大新、成文、大畲等地为农历10月12至26不等,东石为农历7月,热柘坝头为7月或8月。每年“过会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届时四面八方的亲友前来一齐参与。
    其中仁居井下、六吉、邹坊、欧畲、罗坑等地,每年三月三、六月六或是十月十六为迎相公日。是日,乡人备齐锣鼓、吹手、轿子,到相公庙把三位相公神像抬出,开始巡游,期间每家每户鞭炮齐鸣,备齐三牲,烧香燃烛虔诚膜拜,结束后送回相公庙。
    仁居的相公庙坐落于老仁居县城西门角下井子,民国十五年把三元三位相公送到城隍庙供奉。乡人把三位相公视为主福之神,香火鼎盛。相公庙对联为:“缅尊神抗敌御侮忠贞报国垂青史,怀祖德创业鸿图贻谋燕翼仰高风。”

                     众多跟文天祥有关的地名
    为了纪念和褒扬文天祥这位爱国者,平远境内有众多跟文天祥有关的地名或是建筑。
    在仁居镇“欧畲”村有一个祖辈口口相传的故事,该村地名原为畲村,因一位江西来的积极参与抗元的欧进士受伤后在该村医治无效,人们为了纪念欧进士而把村子更名为“欧畲”,至今该村桐子坝仍有神坛纪念欧进士。
仁居还有“象(相)湖”、“相爷石”等纪念文天祥的名字的地名。泗水有“满山红”、“千兵坪”,热柘与坝头之间有“相过坑” 等地名,都是为了纪念文天祥而定的。
    不仅平远有众多纪念文天祥的地名或是建筑,梅州范围很多地方也有类似情况。从明朝正统年间起至清朝、民国,梅州人民先后在梅州城内不断建起了“凌风楼”、“双忠书院”、“五忠祠”、“七贤书院”等,如同纪念梅州至圣先贤一样,以纪念褒扬文天祥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但这些纪念设施后来都因年代久远或其他原因,先后被毁殆尽,就连最早并最具代表性的“凌风楼”也被拆弃了。目前遗存的只有1937年抗日战争之际改建在江北金山顶的“七贤亭”,虽然1987年梅县人民政府曾拨款作了重修,却也显得尘封和冷落。
……
    平远百姓认为文天祥:“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他那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只为精忠报国,兴复南宋的远大志向;拒绝皈依,抵挡利诱,只源于心中矢志不渝,忠于民族的坚定信念,已经刻进了平远的山山水水,灌输到了平远的家家户户,植入了世世代代平远人的脊梁。他的坚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滋养着无数的爱国赤子!

     资料参考:《平远县文物志》、《福建通志》、《大富山诗文集》、《梅州日报》等。
给此篇日记加一个苹果 收藏此篇日记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此篇日记网址:
朋友的E-mail:
 
 
 
 
 
内容:
贴图:
  您尚未登陆,无法发表评论!请到年轮首页登陆
         
   
 
 
作者近期日记 《紫兰小语》
 
   2017年2月18日:五指香雪醉游人    
   2017年2月18日:三叔醉酒记:醉酒推车    
   2017年1月21日:上善共举,美好同行    
   2016年12月8日:憨叔正名记    
   2016年7月24日:邂逅青龙岩    
   2016年7月23日:文天祥与平远    
   2016年7月23日:牌匾写春秋    
   2016年7月13日:闲赋瓜豆一篱绿    
 

 

 
年轮网络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