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26日星期五距高考还剩11天 晴
“我很反感新闻媒体把志愿者捧为典型,高唱赞歌,至少我认为这是对志愿者心境的亵渎.我也很反感志愿者四处作报告,其实说句良心话,志愿者的奉献与那些长年累月在贫困山区煎熬的山村教师而言又算得了什么? 我也是一个志愿者,在贵州一所苗族山村中学支教了四年,在我支教的那所山村学校,有一个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山村教师,二十多年了,他连两间房屋都修不起,他病重三年,上课的时候都要把腹部顶在讲台角上减轻疼痛,他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这批学生是我教过最好的学生,就算累死在讲台上也值得。’我是个有些自命清高且桀傲不训的志愿者,一直以来我不相信典型(包括志愿者典型),也很难被所谓的‘先进事迹’打动,但支教四年来,我却一直为这个质朴的山村教师感动,发自内心的感动,没有任何世俗尘埃的感动。山村教师才是山村教育的脊梁,志愿者攫取了太多的本该属于他们的荣誉。但是我们的国家真的忽视了山村教师,对不起那些山村教师,当我们的某些政府官员纸醉金迷的时候,他们真不知道山村教师有多苦,有多累,如果不解决山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就算我们每年派遣十个,百个,千个,千百万个志愿者到贫困山区去扶贫支教都没有什么用,而这样的扶贫支教也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某些新闻媒体的吹捧对象,成为某些官员某些机构的政绩工程而已。 扶贫支教对中国的教育而言是一种耻辱,有些时候我真希望中国不要再涌现出象丛飞,象徐本禹那样的扶贫典型,支教典型,我更希望未来的扶贫支教是一种心灵的放飞和心情的享受,是圣洁的没有受到玷污的行为,而不是要我们志愿者去拯救什么,永远都别忘了,志愿者根本就不是救世主,更何况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救世主! 的确有很能够多志愿者抛离了曾经的梦想,提前离开了支教的山村学校,我在贵州那个贫困县支教时,就有四个大学生志愿者仅仅三四个月后就离开了山村学校。我理解这些志愿者内心深处的苦闷。山村教育在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山教育的步步下滑都足以让志愿者心灰意冷,但我想更多志愿者之所以苦闷,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来应对山村的艰辛生活,更关键的是,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因此站了三尺讲台,虽然激情满怀,但效果真的难如人意。我所接触到的那几个大学生志愿者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一个毕业于北京某大学体育系的大学生主动申请上初二物理,但三个月后,他的学生期中考试平均分只有二十多分,这让校长很为难,志愿者是贵客,校长不想打击他们的激情,但山里孩子又不能成为实验品,几经思索,校长还是决定让这个体育老师上副科(音体美和历史地理生物等),这让志愿者心灰意冷,价值感没有了,选择离开是必然的。因此我想,除了客观因素外,志愿者还应多想想自己的主观原因,当然,组织扶贫支教的主管部门(比如团中央,比如一些地市团委)也应当多想一想,在把志愿者送到贫困山区扶贫支教之前,要替他们想想,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教育?毕竟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一门技巧,有知识有激情并不意味着能做一个好教师,最后送所有志愿者一句话,如果不快乐,我们就别去支教,没有人逼着我们去支教。如果要去支教,我们就一定要寻找快乐,我坚信快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不要老想凭一已之力去拯救整个山村教育,你能给一两个山里孩子带去快乐,带去光亮,这就足够了。”
这是从《腾讯网》上的关于“支教——危机四伏的“崇高”网友评论中摘录下来的贴子。 感动最后的一段话:“如果不快乐,我们就别去支教,没有人逼着我们去支教。如果要去支教,我们就一定要寻找快乐,我坚信快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不要老想凭一已之力去拯救整个山村教育,你能给一两个山里孩子带去快乐,带去光亮,这就足够了。” 是的,带去光亮,便已足够!
有人说,扶贫支教,是新时期的“上山下乡”,带去了知识和坚毅,带去了真心的奉献;扶贫支教,把青春献给贫困山区,才是真正的劳模、先进、楷模!也有人说,扶贫支教,是捞政治资本;扶贫支教,是因为在原单位中并不受到重用,而想到其他地方去实现自己价值。对我来说,支教,是我一直在做着的梦! 我不为晋级而做这个梦,也不存在以支教谋求一朝荣华富贵,荣誉更于我已如浮云,我也不是把青春奉献给贫困山区。我,有的只是一腔热血,我需要的是有那么一片供我施展才华的天地,和那么一群对知识渴望的孩子!
支教是一种志愿行为。不需要别人高唱赞歌来吹捧,教师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也压根儿没想过自己有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么崇高。但我是一名教师,有着良心,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普天下贫苦的人们送去一点关心,一点知识,为良心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够了!
愿支教之歌不灭!有心支教的人,都是勇士,是英雄! 无论这个梦能否实现,但我想,圆梦的过程肯定很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