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因为得罪了权贵,仕途一直不顺。一辈子几乎不是在被砭,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是他才华横溢,信念坚贞,被称为打不死的小强。 比如刘禹锡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和其他文人笔下完全不一样的秋天。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而刘禹锡一反历来文人墨客的悲秋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讴歌了秋日风光的美好和令人想往,唱出了一首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还有在他被贬安徽和州时,有一个小小的知县,感觉刘禹锡只是一个过气的朝廷命官,一个永无翻身之日的外放司马,于是,动用手中的权力,故意给刘禹锡气受。
按照唐朝的官场制度,国家公务员是有官邸的,而且是政府买单购置,就算是被贬的司马,也应该享受相应的待遇,而这个知县就是摆明了要刘禹锡好看,故意给他安排远离市区的城南远郊区一处院落。
他以为,刘禹锡初来乍到,又是从中央部门下放的官员,这一手一定能煞一煞刘禹锡的锐气,一定能让刘禹锡乖乖给他低眉顺眼……
面对同僚的挑衅,刘禹锡安然接受,不仅没有低眉顺眼,更没有拍桌子骂娘,而是在大门口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就是再荒凉的远郊区又能怎样呢?刘某人追求的东西岂是你这种小爬虫能够理解得了的?
知县并不罢休,再次挑衅,先是要他搬到城北的一处小院落,最后索性找了个只有一屋一床一桌的小房间。谁知道刘禹锡不但没有悲观、颓废、消沉,反而写出了著名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即使到了晚年,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刘禹锡也没有丝毫消沉。公元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与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的同龄人白居易,相聚在一起。二个人均患有足疾和眼疾,且已近古稀之年,老年病身的生活,给白居易带来极大的老年生活感叹,便给刘禹锡写了《咏老赠梦得》一诗相赠,交流对老年生活的消极悲观情绪。《咏老 赠梦得》的诗曰: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开首一句“与君俱老也”说明他们二人均已进入老年时代,交代了作者写这首诗的人生阶段是老年阶段。然而,作者用一句“自问老何如”阐明了作者要告诉刘梦得的是人老了是什么情况,为描写老年生活的困苦打开了话题。 接着,作者用“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偌大页面,描述了老年人的龙钟衰态。“眼涩夜先卧,头槦朝未梳”。“慵”者,困倦、懒的意思,说的是昏花干涩的眼睛让老人每晚早早的卧床睡到床上,早晨起来都懒得梳理。“有时扶仗出,尽日闭门居。”“尽日”者,一整天的意思。描写有事(时)要扶着拐杖出门,白天大部分时间关了大门在屋子里闲居。而“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子书。”则用一个“懒”,描写了老年人害怕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衰老的面孔而不愿照镜子的自卑心理,而“羞看小字书”则用一个“羞”字,反映人老了眼睛昏花看不清小字书的客观事实。一“懒”一“羞”,入木三分地描绘出老人们日常生活的囧况。 下来的一句开始,进入作者对老年生活的感叹。“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情”者,友人交往的感情。“情于故人重”,说的是友情还是老朋友的感情深重。接着,用一句“迹共少年疏”对老年后的交友活动疏于少年。“迹”指老年后活动的痕迹,“疏”者,稀少也,反映了古稀之年较少与年轻人活动的事实。 最后,作者用“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两句话结束全诗。“唯是闲谈兴”。“唯”者,只有的意思,“馀”者,用餐后剩下的食物。说的是老年人只有在一起闲谈时兴致勃勃,但在相聚吃饭时总是留下未吃完的食物。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庚,又同为朝廷仕臣,更是诗坛好友。两人晚年都患有足疾和眼疾,行动多有不便,同病相怜。因此,白居易就老年生活写下了这首排律《咏老 赠梦得》,交流对老年的看法。从该首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老年生活的不便多有感慨。 看到白居易写给自己的咏老诗,刘禹锡也写了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排律一首如下,交换自己对老年的看法: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这首诗中,刘禹锡首句回应了白居易的“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的”的自问。用“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表明了自己对老年的态度。人人都会顾惜自己的衰老,老了以后有谁来可怜老人啊!然后用“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回应了白居易老年生活囧况的描写。身体消瘦需要不断地缩小衣带的尺寸,头发脱落使我的帽子也戴不正。看书少了是为了保护有病的眼睛,经常艾灸治病是为了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这里,刘禹锡通过对老年生活的窘况描写,表达处与白居易同病相怜的心情。 最后一段,通过“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提出了老年不应自卑自弃的老年生活处世观。“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经事”者以往的丰富经历,“谙”字,字义是“熟悉”,“諳事”是指对事物的熟悉理解优越。“阅人”是指“看人,“阅川”是指看山河,一目了然。整句话的意思是老人们经历的事多,看人就如同看周围的大河山川,具备极深的洞察力。通过这两句的描述,肯定老老有老的好处,不应仅仅看到老的困难。由此引出了后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翛然”,字义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整句的意思就是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只要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无牵地过好老年生活。
最后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结束全诗。“桑榆”,本指桑树和榆树,泛指落日的余辉照在桑树和榆树上。代指人生的暮年。在这里,刘禹锡暗寓友人,不要只看到落日的余晖照到桑榆树上已近晚上,但他的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把一个健康通达的老年处世观奉献在朋友面前。 今天当我们已经步入老年的时候,重温刘禹锡的故事,也会给老年人有更多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