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三十,先看我流水账的网友拜个年!再和诸位絮叨絮叨我的回忆。 我从北方的河北省武清县杨村镇西掘河村来贵阳60来年了,多年前就听说老家划归天津市武清区啦。解放前我们举家先到天津,后又搬到北平(现北京)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被以“支援边境无上光荣”的巧立名目,发配到大西南的贵州贵阳市。回想童年记忆,那时搬了两次家,第一次先居住在北沟沿六号(旁门)后又搬到报子胡同(西四三条),想想在老四合大杂院里,过年时我父亲给别人家写对联,给我买鞭炮放,吃饺子。还记得在北平临近解放时,有些人举家迁往南方,听说当时北平的房价很便宜,几百袋面粉(价值)就可买一个小四合院啦!但这些事情,这些话,都是后来在听大人们闲谈时讲的。当年我爸爸只因听我妈妈说“阴凉胡同”不好,便没买成一处小四合院!,所以现在我回想索然无味喽!,也只能凭记忆保存在童年时的北平记忆里吧,1960年我到了大西南的贵阳,赶上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闹浮肿那段日子里我喜欢用禅语来为自己提神,虽然那时的物资很匮乏,但大家依然苦中作乐着,处处还都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在郊区经历了八年朴实的农村生活,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搬回城里。当时对城里的一切已经感到很陌生但很憧憬。特别是过年期间每家吃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意思是请祖先们来用餐),而我借用此时就到街上看看别人家过年的情景来学习风俗,因此年复一年就成了惯例。当然学会的传统最赞的就是大年初一爬黔灵山到宏福寺拜佛祈福!有人说人老了就爱回忆童年的事这是一种衰老的表现,我倒是觉得:有幸在我虽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先兆之时,但仍然很清醒时以文字的方式把少年时人生轨迹简短记录下来是件很开心的事。 来到琼海后我很好奇这里过年的风俗有些异样呢? 现在的感受就是:一,共交车票价从两元涨到三元;计程车起步价改成三十元。二,大年三十中午后商店大部分关门歇业,有些尚在营业的早晨,就点燃一对蜡烛(也有烧纸的)。三,饭店菜价加价 (一般小店加十元)。四,银行等大商店门前都有一大盆橘子树(取其吉祥之意)五,小区门口通知禁放爆竹(没说烟花)有电子鞭炮卖200元一盘声音不算大! 为渲染节日气氛我们家小孙女还是买了一对灯笼和贴了红对联。按照养生堂倡导的科学就餐方式(早餐是皇帝、中餐是大臣、晚餐是乞丐)女儿提议“团年饭”改在中午吃,晚上吃包饺子,荤素两种。如今最大的过年节目就是看春晚了,到晚上我们还会去给列祖列宗主要是老外婆和老奶奶焚烧纸钱拜年!明天小孙女邀请我们一起去拜庙(她查询好了地址,应该蛮有趣。好啦,吃年饭去。今年我老伴还亲自包饺子啦,小孙女把照片发给了她大舅,她大舅也把他们包的各种颜色的饺子(三种颜色)发了过来很好看哩!这才是过年的味道啊......。晚上,小谢还给我从手机上给我一千元红包,真不好意思啦......女儿和小孙女都给了我们红包,我们还没给俩个重孙子压岁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