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2012年4月12日 晴转多云 星期 四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26℃~14℃ 雷阵雨转阵雨
                  先听后看
  昨晚睡得早,今晨自然也醒的早。墙上时钟指到四点十分,小解后照例打开收音机小声的聆听“重播的财经夜读”(安然声音很好听)。第一篇是选自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我听得很入神。可是真如一个小孩问他爸爸说:“爸爸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呢?”“因为一只耳朵听了,另一只耳朵就冒出去啦。”他老爸就这样回答了儿子。我担心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啊,故而起床后又重读了(逐字逐句看了一遍),唉!年老了,记性是越来越差,其中一句印象还算深刻“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其余的话我只好留在日记里喽,得空再次重读吧,多看几遍也许就多记住一些。原文转帖如下: 来源:青年文摘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挂在新居客厅墙壁上。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俗语说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 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几个月之后,他来探视我,又来向我求字,说是:“每天在办公室里劳累受气,一回家之后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显得太小,你再写几个 字吧!”对于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应,于是为“常想一二”写了下联“不思八九”,上面又写了“如意”的横批,中间随手画一幅写意的瓶花。  没想到过几个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报端,引起许多离奇的传说与流言的困扰,朋友有一天打电话来,说他正坐在客厅我写的字前面,他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你, 念你自己写的字给你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接到朋友的电话使我很感动,我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 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后,在生活中大概都锻炼出宠辱不惊的本事,也不会在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历过生命的痛苦与挫折,也经验了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地寻索出生命中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理念,这种理念,正是“常想一二”。 “常想一二”的理念,乃是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有一次深长的呼吸。生命已经够苦了, 如果我们把几十年的不如意事总和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 苦上加苦了。  我从小喜欢阅读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慢慢归纳出一个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难的,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 对苦难时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他们超越苦难,苦难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使我深受感动的不是他们的苦难,因为苦难到处都有,使 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与勇气。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 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先听后看又留存在日记里了,我想作家想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这八个字。
  老伴一早又去“省老干活动中心”去参加“AA制”的老婆婆会去了。她临走时对我说:“其实我并不想去,每次花三四十来块钱吃一顿,带辣椒的菜居多,我又不能吃辣,有点划不来。前天春游吃了点带辣味的,害得我口腔又有点发炎了。” 我安慰她说:“只要是大餐馆,比较起来带辣椒的要少点。”本想说“吃的亏打得堆”话到嘴边没说出口,还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吧.....

                                                                                     
 
  
 
www.diarybooks.com 这里不需要喧嚣,只是想给您一个安静的写日记的空间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