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多云转阴 2℃~7℃ 小城的荣耀 差点忘了,本城二十一年的梦想成真啦!回想本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在任之时,也都想给市民留下点好印象,做出点成绩“流芳百世”。但有时候事与愿违,原先市委有位李万禄书记,修了好几条马路,百姓们走路艰难,反而讽刺他为“李挖路”。如今的李军书记(坊间传说为李瑞环的秘书),上任以来也着实做了不少工作,也修了不少路和疏通工程,但百姓并无怨言。特别是2009年,提出“三创一办”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协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卓有成效。政府各级部门相互配合,以及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这不仅肯定了李书记的工作成绩,也为他今后步步高升打下了一定基础。唯独感到不足的是菜价仍过高,社会治安还是有待进一步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市容市貌较前几年大有改善,特别是本市在去年年底决定扩建原有小广场,市委书记李军指出:“广场被誉为“城市客厅”,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贵阳迫切需要更多、更为舒适的休闲空间;随着外来客人的日益增多,贵阳迫切需要一个更能体现城市特色的时尚标志性场所;随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贵阳迫切需要一个展示生态建设成果的‘窗口’。” 为此,先在媒体上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特别是名称所提花样繁多),其中有些意见令我不禁想起了广场的由来历史:原来史称“春雷广场”后改成“人民广场”这改得好呀!这一改,是对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十年动乱的否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贵阳经常万人集会,最初在六广门体育场集会,因为地处偏僻(请不要用今天的地理位置看四十多年前的地理位置)被视为影响不大,声势不大,于是集会地点大多在邮电大楼前临时搭台,参加群众就在中华南路和朝阳路(现今遵义路)上席地而坐。因为占据大马路上,集会又频繁,十分影响交通。1967年造反派“夺权”后,当时的“省革委”(头头是李再含)决定建个大广场以适应集会之需,广场被命名为“春雷广场”。原因是贵州省委被造反派“夺权”是1967年春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西南春雷》。故而定名“春雷”,时至今日我们所处小区的公路,还叫春雷路,说明文革欲孽仍旧在上空盘旋,还有些人要求广场叫毛泽东纪念广场、东方红广场、春雷广场等不时还为“文革”招魂。 从历史上看,贵阳简称“筑”,与竹有深厚的渊源;从特性上看,竹四季常青,能够展示贵阳生态良好的优势;从文化上看,竹能够彰显贵阳人民崇尚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贵阳城市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风貌。因此,筑城广场以竹文化为“灵魂”,将竹文化的元素渗透到广场的规划建设中。广场具有五大功能:集会功能,重要节日可在此举行大规模的政治集会、群众集会;休闲功能,市民可在此唱歌、跳舞、散步、下棋、乘凉、聊天,尽情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惬意;文化功能,可在此举办露天音乐会、歌舞晚会、民俗活动以及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历史纪念功能,在广场规划建设体现一中记忆的浮雕墙、石刻等;商业功能,广场附近将建成贵阳重要的商业圈、文化圈。建成后,贵阳将有一张拿得出手的响亮“名片”,一扇可以自豪开启的亮丽“窗口”。我喜欢竹,因为不是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再过几天,(本月31日晚22点),广场将举行亮灯仪式,来迎接新的一年,届时广场将成为千上万的人民群众的欢乐海洋,历史即将证明人民喜欢和平的幸福的生活。或许这“筑城广场”真的会成为本市的一张光彩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