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已经不记得当初创立她的初衷。只是沈跟我说,每周都发一个管理故事/管理哲学给大家。而我,擅自作主,于是,有了第一期不伦不类的《一周“唐”时间》。 公共关系学中,对企业内刊的定义是:企业编辑、出版、发行的一种“准大众媒介”。我的一周“唐”是企业内刊吗?是准大众媒介吗?我想,她不是。 我今天特意去google搜索了一些关于企业内刊的资料和新闻。发现做得成功的内刊跟我概念中的内刊相差甚远。《万科》出来有些日子了,里面涵盖地除了常规的歌功颂德,还有一定的营销作用。宣传组织形象,或者组织文化。 一周“唐”很小,她只是在试图通过一些文字去感动、打动一些人。之所以堪忧她的将来,是身为maker的我并没有赋予她精神和定义。更确切的说,我不知道她是什么?她将来是否也沦落到要靠闭门造车来维持,或者是也随大流,歌颂老板,歌颂企业? 当然,我对企业内刊的认识是浅显的,甚至有那么些不正面。可是通过今天的搜索后,我知道,一周“唐”决不是一本企业内刊。因为就目前来看,她不属于某个平台和载体,并非一旦脱离,就不可再出刊了。 只是,我真的不知道她是什么。或者说,我想把她做成什么。我很疑惑,也很迷茫。 在一周“唐”目前的结构中,她更像维基类刊物(维基类是今天新学的词)。除了绝对原创的“卷首语”以外,其余的栏目没有我的思想和感情。“台前幕后”的嬉皮和不上台面让我非常苦恼是否要砍掉这个环节。在每周分享、每周推荐以及最近新推出来的“心”视点都是比较单纯的复制粘贴,再配合一点点自己的编辑,然后它们就成形了。 严格说来,现在一周“唐”是TBC版,也就是企业版。而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在TBC,那么一周“唐”的社会版该是什么样的,该有一些什么栏目构成。 制作一周“唐”的过程中,受《第一财经》的影响很大。当初设立“卷首语”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自私的想自己执笔而已。可惜,我并非知名作家或某某分析师。写出来的那些永远都欠缺那么点专业和火候,幸好我深谙此道,也从未班门弄斧,刻意写社会热点或大谈经验之道。 很多人说一周“唐”很好,我也只能暗地苦笑,她目前好也只能忽悠一下TBC里的人。其实,我多么希望有个人站出来给点诚恳犀利的意见,让我也感受一下醍醐灌顶的感觉。 老魏对一周“唐”的定位相对清晰,说她走的就是“感动心灵”的调子,她的目的就是每周发那么点东西,拨动心中那根弦。我并非嫌弃或者看不起这个路子,因为毕竟我的“文风”和性格无不证明我擅长这个步子。但是,在她未成熟之前,我害怕这种所谓的“触动”最终湮没在语言文字文化多流派的浩瀚之中。她没法感动90后,因为她看似很矫情。她也没法感动一个企业老板(即便是私企小老板),因为看似文艺的东西总带有几分华而不实,她更加打动不了一个擅长于写字的人。 不久前在一次毛遂自荐中将她附在简历中给陆琪(所谓的畅销书作家,当然,他的书也的确比较畅销),他当时的评价是:作为企业内刊,已经做得很好了。其实对这样不咸不淡的说法我的确感觉到无语。可是,我似乎说不出她到底哪里夺目了。 并不是要做得多么宏大,只是不希望她如昙花一现最终因为脱离某个载体而消失。 最简单的问题是:如果换了公司,我的一周“唐”还延续她在TBC的风格吗?结构上、内容上,依旧是原来那套?那时的我,是否已经明白,她的精神是什么,定位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她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