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池绿水浮岚影,四岸青山夹翠湖。
二
今天一早去西樵山天湖水月轩参加“樵山文化节”之石器文化论坛。西樵政府邀请了中山大学教授、考古专家曾骐老师以及“西樵活宝”、“西樵通”关祥老师作论坛嘉宾。昨晚怕自己听不懂,就找曾骐老师九十年代所著的《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西樵山古遗址》来认真看了一下。
三
水月轩,凌于天湖之上,得山水之灵气,有独到之风韵。在此设开坛论道,更有妙不可言之处。秋风悠悠,绕轩驻留;秋阳煦煦,临亭散照。樵山葱郁,天湖如玉。令人心舒形释,神怡气爽。曾老师七十多岁,关老师八十多岁,两位老者在此如画般的环境当中把茶论石,兴趣盎然,意趣横生,人境合一,恰到好处。
四
曾老师论及西樵山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文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细石器,双肩石器,西樵山文化,一一道来。仿佛让人进入五六千年前先祖的石器加工场景,思接千载,遐想联篇。身处之天湖,是5000万年前火山口,时空更加邈远。我亦因此知道火成岩,燧石、霏细岩等一些基本知识。乃至说到当时细石器向双肩石器转化是一次生产力大变革,及影响了日后青铜器铸造、以及今天农耕用具制造,觉甚有理。譬如现在用的斧、铲等也还是以新石器为雏形。我对于新石器的了解,止于高中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今天可观可听新石器,十多年前的课本图形变成了真实。
五
关祥老师,在南海广为人知。他就像一本西樵、南海活字典,其对西樵山的热爱,对西樵山文化的研究,在当代而言可谓无人能出其右。他对西樵山石器的关注,始于几十年前,至今不渝。论坛上,他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全情投入朗诵起他所写的关于樵山石器的散文,令我等动容。“石本无言”、“当我们手抚这些经历了数千年风雨而出土的石器,依稀可以触摸到当年先民在西樵山上聚精会神打石制器时的心跳和体温,可以想象出当年先民们手握石器在莽莽苍苍的原野上和水际茫茫的海岸边和自然开展搏斗的动人情景”、“那叮叮当当之声,是第一缕文明曙光绽放的旋律,是无数串泪珠摔破的音符。山河在掌,日月在肩”等等优美动情的语句自一位八十六岁长者之口而出,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尤其是他念到“叮~~叮~当当”这四个字的时候,让人好像听到先民们在敲打石器的声音,极具韵味。
六
两位老师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谈笑风生。尤其是在回答台下小学生问题的时候,更是妙趣横生,笑满轩亭。返璞归真,老大如孩童,两位老师之纯朴如那班学童之纯朴一样,问者纯,答者真。说到纯朴,关老师在朗诵中念到“石朴实无言”,确实如此。两位老师几十年来一直与石结缘,自然有石之朴实。关老师又念“石虽静止,但又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意蕴”,两位老师也一样,虽朴实但又情感充沛。若非如此,他们如何能一直钟情于这些石器呢?
七
坐在水月轩听他们在谈石器的过程中,我猛然觉得眼前的这两位老者,有些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感觉。他们相识三十多年,而今坐在一起,坐在樵山怀中,坐在天湖之上,有清茶两盏,有石器数件,怡然自得,你说我讲,相互补充,相视而笑,特别是他们穿着素色的衣服,更令人觉其有古人之风。高山流水会知音,千年美谈,今日此境,也应该是“巍巍乎若樵山,洋洋乎若天湖”吧! (201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