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2010年2月24日 阴雨 星期 三
 
  几乎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曾登台表演过魔术。

  昨晚看CCTV4的一档节目,是介绍刘谦的。该同学当下的人气可不是一般的高了。
  大概地记得这么几个要点:
  他7岁时因受百货公司魔术道具柜台的吸引而对魔术着迷,并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其首次当众表演;
  12岁时在台湾获儿童魔术大赛冠军。偶像大卫·科波菲尔的颁奖,使其深刻体会到被肯定的感受;
  大学里学的日语专业,1999年毕业后找工作却一年无着落,转而从事不需要从头学起的魔术表演;
  参赛屡屡得奖,而与电视台合作的一个时间长达三年的街头魔术表演节目,令其充分体会如何与观众沟通;
  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想魔术、做道具、练手法、挑音乐……,台上的表演却相当于“闲暇”,虽然也不免紧张。

  所有这些,很平实、真实、可信,基本符合人们对于“成功”的各种定义。
  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曾拥有过不尽相同的奇特兴趣——因而也存在着许多的发展可能。

  大概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不知为什么有一本薄薄的书,是介绍如何表演一些小魔术的。印象中,那本书里似乎没有刘谦所说的那个最简单的吞硬币表演。书中最复杂、最麻烦的部分,就是制作道具、设置机关。当时看就看了、并没有试图着去尝试做一下。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欢送上一届同学毕业离校的晚会,班上要组织些节目。现在都想不起来为什么,自己居然会提出要登台表演一个小魔术。
与其它节目不同,变魔术不能跟它们那样反复去排练、彩排,只能自己悄悄地想、悄悄地做道具,这倒是能回忆起来的。

  当时的构想,既然是欢送毕业班的同学,那就变出一个花环来献给他们吧。
  这花环就请女同学们用彩纸扎成,要求是必须能压缩成较小的一个体积。
  从哪儿变出这个花环来呢?班上打羽毛球的同学有那种装球的纸筒,要一个来改装改装就行。
  主要是必须在里头做出一个隔层:一头用来装那个花环,另一头空着。而且,必须两头都能打开、却不能让人发觉。这个关键道具得自己做,不能给任何人看见。
  然后,必须有一条适当大小的红绸巾,用来蒙着这个“魔法筒”。这也要劳请女同学们帮忙做好。
  为了让这条红绸巾也具有“魔力”,先得在其中的一处卷边中藏进去一根火柴,当然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
  再然后,就是独自在想象中对并不复杂的几个环节反复进行预演,不可能与别人共享、商议去。

  实际表演时,先打开“魔法筒”请观众察看、并伸手进去,说明那里头的确是空的。然后,把它立在桌子上,有记号的一头朝上。
  接着,掏出红绸巾抖开、交待,取一根火柴包上,请一位观众将其折断、请其它观众验证。
  关键时刻来了:向手中的红绸巾吹口气、缓缓打开,展示刚才那根火柴——让观众看到,它竟然是完好如初的。
  随后,把这条具有“魔力”的红绸巾蒙在“魔法筒”上。
  手势“施法”、掀开“魔巾”,再揭开“魔法筒”的盖子,从里头掏出花环、展示。
  示意主持人请毕业班的班长登台,把花环戴在班长的脖子上。
  最后,鞠躬答谢观众的掌声,带上自己的道具退场。

  这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把戏,可也费了不少功夫和心机。这之后,再也没有起过类似的念头。
  也许,在魔术忽然“热”起来之后,可以考虑在这方面发展发展?
 
www.diarybooks.com 这里不需要喧嚣,只是想给您一个安静的写日记的空间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