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到父母在的村子十五里。儿子十三岁。我们每隔一个多月带孩子回去一次,骑摩托车。 这次,儿子说要自己骑自行车去,我想了想答应了,这么大的孩子还没单独去过呢。儿子很兴奋,戴上太阳帽,骑上自行车风一般先走了。 我和老公到街上买了点礼品,半个小时后也骑着摩托车出发了,一路上没有见到儿子的踪影,等我们到家,大惊,儿子没来。一时慌了手脚,一路上有好几个岔路口,大概儿子走错了路。于是全家出动寻找,终于找回来了,虚惊一场。又觉得不可思议,这条路走了很多遍,竟然能走错。 儿子说:“我自己单独走一次,下次肯定错不了了。”是啊,问题也许不在孩子,我们每次回家,老公骑车,儿子坐中间,我坐后面,一路上有说有笑,从来没让儿子注意过路怎么走。 这件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很自然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父亲的脚后跟》:小时候跟父亲进城,每次,父亲大步流星地在前面走,我个头小,跟在父亲身后,紧盯着父亲的脚后跟。有一次,父亲心里有事,走得急,跟丢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坐在路边号啕大哭,夜幕降临,父亲才回来找我。 这个经典的案例,常被引为对现行教育的思考:老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缺乏自主缺乏思考,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前面走。 的确,这个故事有超乎寻常的启迪,儿子这次走错路,不也正是这个故事活生生的翻版吗?教育如此,生活亦如此,很多事情,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会有切身的经验和感受的。 跟别人走多少次,也不如自己走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