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诗歌写作是重要的。 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到了铧树林,写了关于树木的感想,那个时候不知道是诗歌。只是知道不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很无趣。 十九岁的时候,写了抽象的诗歌《彼岸》,第一个和最后的读者都是哥哥,他在内蒙是一个画家,比我大三岁,他给他的老师看了,说是不可多得的好诗,那是一次极大的鼓励。 三十岁的时候,赶上朦胧诗的潮流,跟着写了几个,没有深度,也没有影响,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很无奈,文化圈子也很闭塞,只能维持低质量的生存。 跟着赵老师接近了语言诗,接近了现代诗,接近了属于生存和唯美的抚摩…….那是一个崭新的天地,看到美国、欧洲和其他地方的诗歌,接触了他们的跳动,但是只是影响,自己的诗歌还没有文本,还没有“果实”。 有了网络,有了西陆,有了爱尔兰的雪——这样的论坛,诗歌的意识逐渐复活……..2007年的一次偶然的事件,造成了彻底的复活,诗歌的感觉真好,有了诗歌,生活有了色彩,有了光泽,有了弹性,有了思考,未来和现在,有了无限的可能性,那些瞬间的感觉,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 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关于国家民族和人类的,都一一呈现,还有关于环境的,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关于哲学的…….诗歌的道路是多么的宽广啊,这是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呵呵,借助于互联网,进入了几个诗歌的往站,远距离的诗友,无论是大师,还是初学者,都可以像坐在对面一样无拘束的交流…….诗歌需要交流(适宜我的),使我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写作的冲动,算起来,一年下来,写了180首了,几乎是两天一首诗歌,而且是严肃的,保持了必要的质量,因此,谢谢时代,谢谢互联网。 虽然如此,我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网络写手”,固执地把握的着写作必须有用,写作不是发泄! 到年底了,该总结了,总结一下诗歌,应该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升华过程,获得一个灵感,可能是偶然的,是一次谈话,一次观察,一个电影,一场舞会,一次旅游…….但是,达到诗歌的宫殿以后,一定要达到一定的“语境”, “语境”是现代诗里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没有“语境”,诗歌就没有骨头,就没有品位。有了“语境”,诗人就会通过自己这个“媒介”,表达对于民族对于国家对于人类对于生存的“大”,真的大了,诗歌也就大了,成就也就大了,对于人类的贡献也就大了。 我庆幸领悟到了这一点,不然的话,可能一辈子和诗歌没有缘分呢。再次谢谢时代,谢谢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