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5年,北宋灭亡前一年,陆游诞生在离杭州不远的山阴(绍兴),从此开始了他85年波澜壮阔而时乖运舛的一生。 青年时代的陆游是很不得志的。婚姻遭到家庭的生剥活离,仕途受到主和派的百般排挤。直到45岁,从小就饱受战乱之痛,一心想抗金御敌,收复半壁河山的陆游才终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二年后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参赞军务,始有了直面疆场的机会。八年之后,陆游被召回临安(杭州)。正是在赴任和卸任之际,陆游才有了两次与江陵结缘的机会,从而在江陵留下了诗人的足迹,传下了数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诗人从家乡出发,由水路溯江而上。到达江陵时已是深秋季节,草木萧瑟,楚天寂寥。荆州北面的襄阳已是南宋抗金的前线,鼓角隐隐可闻,荆州形势岌岌可危。诗人不忍卒去,弃舟登岸,寻觅荆楚遗迹,凭吊三国往事,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慨。“十九日,......自出城(西门),即黄茆弥望,每十余里,有村疃数家而已。道遇数十骑从猎,......云襄阳军人也。”(《入蜀记》)诗人见状,唏噓不已。在《题江陵村店壁》中写道:“青旆三家市,黄茆十里岗。蓬飞风浩浩,尘起日茫茫。驰骋多从兽,锄耰少破荒。行人相指似,此路走襄阳。”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田畴荒芜,军人沉湎打猎,如此怎令诗人心安。数日之后,诗人再出江陵西门,“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互吐吞。”看着荒凉寂寞的山川,想到大片沦丧的国土,诗人心中再次慨然而吟:“不为山川多慷慨,岁穷游子自销魂。” 在逗留江陵期间,诗人凭吊了楚故都纪郢城。面对被秦白起拔郢后的废墟,诗人更加感到亡国的忧愁和愤慨,在《哀郢》中诗人写道:“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诗人在愤慨之中,多少还有一点安慰,因为此去夔州总算有了一个驰骋疆场,报效朝庭的机会。 这一去,陆游在蜀中盘桓了八年。几经周折,既有亲临前线的豪情,又有不得已闲散淡泊的失意。最终,朝庭的主和派再次得势,陆游也被召回临安。这一来,诗人有了再到江陵的机缘。 是年,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暮春季节,诗人顺江而下泊舟沙头江边。此时虽然没有了万紫千红,但田野里麦浪滚滚,洁白细腻的橘花开得晶莹闪烁。时局已经有了好转,南北战局趋于稳定。而陆游此刻更是无官一身轻。于是,诗人再度登岸,兴致勃勃地游览古城内外风光。写下了《荆州歌》:“楚江粼粼绿如酿,衔尾江边系玉舫。”“沙头巷陌三千家,烟雨冥冥开橘花。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诗人此时的心情显然是疏放淡泊的,他在《初到荆州》中写到:“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萧萧沙市雨,淡淡渚宫花。”虽然诗人认为自己鬓未华,即便有,也只如那淡淡的橘花。可是山河破碎,壮志未酬,那种与身俱来的忧国之愁仍然时时萦绕在心。他登临荆州古城,抚今追昔,想起岁月蹉跎,国势日衰,不禁喟然长叹:“游子行愈远,沙头逢暮春。孙刘鼎足地,荆益犬牙州。鼓角风云惨,江湖日夜浮。此生应衮衮,高枕看东流。”诗人感叹自己离抗金前线愈来愈远,而人生也已到了暮春之际。滚滚而逝的人生已然虚度,只有望着东流的长江而焦虑。 诗人的归程因大风而滞留。“沙市三日风,万鼓鸣船头。欲去不得发,卧对青灯幽。”他只好每天要随行的小儿背诵《离骚》,以消弥心中的愁绪。每天夜晚都恍惚与屈原宋玉在一起交游。正因为此,陆游没有埋怨大风的阻隔,反而是“睡起铜瓶响,欣然唤茶瓯。吾道无淹速,风伯非所尤。”风停之后,诗人终于要辞别江陵了。他站立船头,看“淋漓牛酒起樯干,健舻飞如插羽翰。破浪乘风千里快,开头击鼓万人看。”的壮观场景,挥手告别了江陵。这一去,诗人再没来过。这一上一下的两次停留,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说,这时日不多的停留,是诗人一次很为愉快的行旅,致使诗人在多年后都还有着深深的怀念。他在《忆荆州旧游》中写道:“射麋云梦最乐事,至今旷快思楚天。”诗人无憾!江陵亦无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