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 公公出院的头天晚上,可能因为出院折腾得累了吧,据陪夜的大姐说,他的精神并不是很好,所以第二天我们一回家,大姐就跟我和根平商量:我们得给老人准备些送老的衣裳。 大姐说:“现在的老人都是提前准备好送老衣裳,怕买的不合适,临时自己做的也不舒服。现在咱爷精神不好,不是盼着他怎么样,万一要有个什么不好,咱们就都抓瞎,人家会笑话咱这些儿女:这么多孩子,连养老衣裳都没准备一点儿......” 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我见过我母亲自己亲手缝制的送老衣裳,也早听说过,有些老人的送老衣裳可以存放二三十年呢。 可大姐说,婆婆坚决不同意! 不让大姐买棉花,不让小妹拿布来,不让大姐找二嫂帮忙估量用布的问题,大姐很为难,过来跟我和根平商量。 真想不到,婆婆对公公用情如此之深,深到不相信人会死,深到不理睬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她说:“可别捣鼓这些东西,放在橱子里扎眼。” 她的心理我能体会,两三年前母亲兴致勃勃地把她做的那一大堆蓝花花的衣服抱出来让我欣赏的时候,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不知是该看还是不该看。 可大姐说的,确实有道理啊,我们纵是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和舍不得,人活到最后总归还是要一死啊。何况大姐也说了,有许多人家还会在人生病的时候做送老衣裳来冲喜呢。 回来的时候,我就跟根平说这个话题:“你得劝劝咱娘,她这样于事无补。这些事情咱也不是很懂,但听起来一点也不出奇,咱不能让大姐太为难了。” 根平一口答应,他说:“今天二嫂过来也说她了:人还有不死的!” 我一下想起零二年根平生病时婆婆的表现。那时根平得的肝炎,他住院了,我陪在医院里,听姐姐们说,当有人嘱咐婆婆注意一下,因为根平的病当时还在传染期。婆婆说:“还传染来,谁传染的他来?”听那架势,人家把病传染给了她儿子,她就可以毫不顾惜地把儿子的病传染到她这儿。可事实是,如果真的传染到她这儿,她的儿子也不可能就没病了啊。 听起来,这些话很感人,可她要真做起来了,却是相当不理智,让人放心不下。
我看过台湾作家刘塘的文章: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这也是人生的一个课题。我最近恰又在看毕淑敏的系列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书,对此感受就更深一些:其实,父母总有一天要先一步离我们而去,他们必定是要把我们遗留在这个世上。早些想开,早些接受这个现实,可能到时候痛苦会少一些。再忍受不了,再接受不了,也不可能改变这个自然规律,改变这个现实。 我们需要做的,是早些认识到这个事实后,及早尽我们想尽的孝心,该花的钱要花到,该陪的时间要陪到,什么事情可能现在还早,唯有孝敬父母:现在就已经不早了。 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了这点,那父母真正离世的时候,他流下的泪水,才不包含着后悔和遗憾。
婆婆爱唠唠叨叨得不住嘴,公公耳朵背了,听也听不到,常常胡乱答应,他们在一起,是一幅相当和谐的画面。公公住院时,牵挂着在家的婆婆,抓着病床的边就想起来,嘟囔着:“你娘啊,一个人在家......”他一定记得婆婆的胆小。我劝说婆婆去看看,婆婆去了,公公就安稳下来了。小姑子还对着我笑话公公:“咱爷还怪嘻人来,还非要咱娘来。”可我能理解:在一起插伙了一辈子了,咋一不见,他能不想吗? 想了想算了算,公公七十五,婆婆七十七,他们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五十九年了,早就过了金婚了。明年就六十周年了,如果公公能坐得起来,我们一定张罗给他们拍一组照片,作个永恒的纪念。 盼望着公公能快快坐起来,快快站起来。
为爱储蓄: 爱情: 1、一定要亲自陪我去打防疫针,门口的卫生室没人就去另一个;去一趟不在家就去第二趟。 2、我去医院陪夜时让我安抚公公的情绪,很信任地对我说:“你和咱爷啦啦人生。” 3、客人来时炫耀地对人说:同病房的病人和陪护的人说,分不清哪个是闺女哪个是儿媳妇。这其实就是夸我做得好了。
亲情: 1、根平陪夜不在家,我和女儿在老家吃完晚饭,婆婆一定要送我们上了大路她才回去。其实我知道婆婆也是胆小的。 2、我们一回到家,公公看看表就嘱咐:“炒菜啊!”那是要我们吃饭了。 3、本家的人一趟一趟地去医院看望公公,一遍一遍地来家里探问。
友情: 1、公公住院,那些同学朋友同事纷纷地一拔一拔地到医院到家里探望,家里的鸡蛋牛奶营养品都堆成小山了。 2、牛牛妈嘱咐:注意休息! 3、去医院陪夜时搭同事的车,可爱的同事饶路也要送过去。 4、家里正忙,还要学车,就让来探望公公的牛牛一家把逗号带去,放心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