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兴起 在网上搜来网友有关廊桥的评论 发现有很多人 把廊桥故事 套用在自身 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走出心灵泥泞
《廊桥遗梦》的经典 自不必说 这个故事早已幻化成 世俗男女心中的 一个符号 一种象征
人们 尤其是爱着的人们 特别是在爱中挣扎的人们 说起廊桥 已经远远超越了故事本身 而是把廊桥看成 一种境界 一种选择 一种决策 一种爱的原则和价值取向 可见 经典对世人的影响 可见 世人对经典的崇拜
感情是永恒的话题 如果说 在过去谈爱情只是成年人的专利 那么现在 这个话题已经渗透在各个年龄段
不止一次地 看到学生手捧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爱不释手 也见多了花季的少男少女哼唱着《不得不爱》 如痴如醉 街头巷尾那些 有稚嫩的脸庞的孩子 深情牵手 甚至 忘情拥吻 也不再让人感到惊诧
爱情 正在以她强大的力量和特有的魅力 感染着每一个人 所以 人人心里 都架起了一座 属于自己的 廊桥
我 对廊桥的兴趣 源于 和朋友的一次深谈
已婚人士谈感情 早已经逾越 以往 对纯情的赞扬 和 对真情的向往 而是把 更多的话题 转向忠贞和操守
后来 我总结了一下 我们谈话的焦点 不外就是 “廊桥是单纯的爱情故事呢 还是一部爱的道德经?”
从成分上说 我更乐意 把它一分为二 故事和道德经各占50%
看故事的时候 人们 会哭泣 会思考 会为女主角的勇敢割舍与放弃而动容 更为男主角的真挚理解与尊重而叹息
看过之后 人们回到 各自真实的故事当中 廊桥 便发挥了它道德经的力量 开始影响人们的选择
很多处于感情矛盾当中的人 竟 因了影片的影响而效仿 并做出相似的选择 把 痛彻心扉的分手 和 余生的孤寂乏味 升华成一种 人生的美好 凄美如影片 但从价值上来看 影片就是故事 故事是别人的 故事 是拿来看 拿来听的 甚至 是拿来娱乐的
感动过后 还是回到现实 踏踏实实分析自己的角色 比较明智 何必 把影片放到自己的生活中 生搬硬套!?
影片的暗示很明显 在人的心中 责任应该大于感情 忠贞应该胜过一切 可 如果真那样的话 女主角 为什么还会与摄影师有4日的缠绵交会?
4日的不忠和一生的思念 是对谁的忠贞 又是对谁的不忠? 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还是纠缠不休 那是因为 我们始终搞不清楚一个问题
爱情中的人 到底是爱上了对方 还是爱上了爱情本身?
因而 当感情面临选择的时候 困惑的人们 不知道是该对那个人忠贞 还是该对爱情本身忠贞
按照大众和传统的道德 当然是要对那个人忠贞 所以 廊桥女主角成了为大多数人所赞颂的好女人 深谙家庭与责任之道
如果 影片另辟奚径 让女主角选择真爱 跟着摄影师跑了 一定 有些人 会对女人痛骂唾弃 砸臭鸡蛋而后快
可是 谁又能说出 选择真爱错在哪里 对爱情本身忠贞 有何不对?
也许 廊桥引发的争议 就是它 之所以 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原因所在吧
优秀影片的魅力 也在于 能引发思考 而不是 哭过笑过就忘记
人生必有选择 坐落在每个人心中的 那座廊桥 或美丽 或破旧 都是梦的影射
查先生想必 很懂这个道理 张无忌 杨不悔 金庸果然是大家 爱时无忌 爱过无悔
唯愿 人人都能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座桥 而 不要在年老时候 孤独地看着爱人的照片 远远怀想 自己遗落在当年的梦 黯 然 神 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