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2007年6月25日 晴朗 星期 一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时候是常常见着这样的奇景的,对面的山头上已经是大雨磅礴,雨雾弥漫,山这边阳光普照;又或是东家的田里禾苗得了无数露珠,西家的稻田还裂着干涸焦白的口;抑或是我家院坝南部的石板冒了烟(石板高温下遇水的缘故),北面的石板还能烫得熟脚地板。

      忆及童年的端午。在外地上学去之前,我不知道粽子长什么模样。
      在我们家乡,端午是有三个的,5月初五,5月15,与5月25。每逢端午,早起来的时候将发酵的酵母在案板上碾碎,用水调匀,在上面洒一层面粉,两三小时后酵母都发好了,用这些来揉进面粉,很大很大的一团面团,再放着等它发酵。发好的面团松软发泡,一个指头按下去,忽忽就涨回来,这就代表面已经发好了,如果你闻见面团有一股酸味,那就是发过了,面皮吃起来也会有点酸的。
       婆婆-即奶奶,妈,我,开始各司其职,妈擀皮,婆婆和我包,馅是在发面期间剁好的,有大葱,豆腐,油渣(猪油熬油后的剩余品),腊肉,还有豆腐,非常香!可以做馅的还有豇豆,豆角,等等。
      有时候我们会用米饭来做馅,(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做法!!!)在做饭的时候将要熟又未熟透的米饭捞起来一些,做馅时将包菜和米饭用油炒一下,大米白亮亮的冒着有光,菜籽油的香味和着大米的清香,让我总是垂涎欲滴!我不爱吃豆腐,所以包菜和大米做馅是我的最爱。
      一边包,我会偷偷的尝尝馅,美其名曰:“看好吃不,咸淡够不够!”婆婆包起来的东西非常好看,而且她可以包非常小的那种,外面称之为“小笼×”,我就不行了,太小的皮在我手里转不开。
     擀皮也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大小一致,圆润平滑,一定要中间厚,边缘薄,这样包起来既不会因为馅太满而撑坏“肚子”,也不会因为边缘厚而成为面疙瘩在中间影响整体的形象和味道。
     蒸笼屉早先不是用油来抹底的,5月的时候,香椿树已经长大了,我从房子后面摘回来大抱的香椿树叶,一张一张挨着铺在蒸笼屉底部,上面一圈排开包好的东西,一般3-4屉满了之后就可以上锅开蒸。
     馅可能会不够,剩下的面就由我们任意发挥。小时候最喜欢的是斑鸠,在妈妈或婆婆的手里,面团变成长长的面条,然后绕几下,打个结,用刀子在上面横竖划几下,斑鸠的翅膀就有了,再找两颗绿豆或者红豆黑豆什么的,按成斑鸠的两只眼睛。虽不能与厨师级别的功夫相比,也足够我惊喜许久的。
     蒸上30分钟-4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我总是站在灶台后面,眼巴巴的望着,等着我的“斑鸠”出锅!---现在想起来,不就是整个一变形馒头么,有什么好吃的呢。弟弟没出生--其实是弟弟没长到能吃这些东西之前,那可是我的专利。

     端午节我们吃什么? 不错,就是包子。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风俗。也许是因为我们那里没有粽子树的缘故吧!所以先人们就用了包子代替粽子来祭奠那位跳进汨罗江的诗人。

     到外地上学,才见识到了粽子的真面目,也十分喜欢吃这种糯米食品。

     但,我有多少年没有在家过吃包子的端午节了?5年,都快10年了吧。婆婆不能再走路了,弟弟在县城上学,学校是不会为端午节放假的。我跟爸爸都在外地。妈妈的端午节,也许是在集市上买回几个粽子,回家热热吃下,也许是邻居们蒸了包子会送一些到我家。两个人的端午节,太孤单了。妈妈曾说;我们一家五口人,却有个四个家!



     
      我以为早已忘却的记忆,居然还能这般鲜活的存在呵。
     
 
www.diarybooks.com 这里不需要喧嚣,只是想给您一个安静的写日记的空间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