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上班打开ME博客中我的首页,发现有一条最新的回复,虽然时间紧迫,我也忍不住想知道回复的内容。打开一看,哭笑不得。“错别字太多了。”小雨(游客)给我的留言,我真想浏览一遍原文,看看到底有多少错别字,可铃声已响,我不得不进课堂。 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忙完这些已到下班时间。想到离赶车还有些时间,我打开文章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发现有6个错别字,都是音同字不同,想到小雨的留言,我仿佛看到这些错别字扭动着身躯向我示威,我能感到自己的脸在发烧,心跳加快,忙不迭地把它们改正过来。 和同事说起这事,同事笑着对我说:“你动作多快呀,效率高是你最大的优点。”我也常以自己工作效率快沾沾自喜。期中考试后,周三早晨老师们才交齐试卷分析,下午第三节课就要开会,在短短的半天内,我除了上课,还要对全校各班各学科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试卷特点,本次考试的主要成绩与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还要将它们制作成幻灯片,连校长都夸我效率高,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在试卷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幻灯片上有两个错别字,当时就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多检查几遍。 想到给儿子记录日记时,追求速度,再加上粗心,短短的一百多字中,就多次出现错别字,好心的年友在留言中多次提醒了我,可我却依然如故,惭愧呀! 近日读到《读者》上一篇题为《观念》的小文章,颇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文章从两个例子谈起:一个例子是说一位司机生活中风风火火,急急躁躁,总会惹出事端来。他自我归因:性格不易改变,习惯更是成“自然”,所以,“陋习”难改。但朋友提醒他:不是性格、习惯的问题,而是观念出了问题。他在反思后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此像换个人似的,生活过得更舒坦了。另一个例子是说德国人与别国人对待是非问题的观念差异。对待试飞,别国都有“小心爱护,精心保养”之类的提醒,而德国人则是任由折腾。你可以“以破坏式的方式使用,从而达到最高的使用极限。”不一样的观念导致了不同的结果,造就了德国产品之信誉与质量。 读完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唯有从观念层面改起,才能彻底改变我们的一些陋习。比如说我的职业,我是教师,教师是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样的观念导致了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弘扬。但我更想说,教师是和学生一样的共同成长者。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同生共长,即同为学习者,同为研究者,同为思想者。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只是“一桶静水”,应当是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冒,冒,冒;学生也不只是“一杯纯净水”,应当是小溪,虽静静流淌,却充满活力。“清泉”与“小溪”最终要汇入“长江、大海。” 再说对待学生和孩子,我的孩子今年就要上小学了,我的学生都是6岁到12岁的未成年人,不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教育方式。成长中的孩子怎会不犯错呢?有了这样的观念,苛责会少些,批评埋怨会少些,体罚与变相体罚更会少些。多的是理解、等待、爱护和宽容,于是,孩子像天真浪漫的天使,怎么看都可爱。如果把学生作为追求所谓高质量的工具,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作炫耀的工具,那将会抹杀孩子的天性,也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改变我们的观念,有些事,便会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变。当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扰时,我就会想不是我的孩子和学生出现问题,是我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足以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我要学习,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人,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观念决定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