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2007年5月15日 晴朗 星期 二
    一直不喜欢读校园青春小说,一来觉得那孩子气,二来自己也与那个年代无缘了。也许中年了,衰老了。
    一直也没有读过郭敬明的小说,说来幼稚,本来还想稍稍了解,毕竟鼎鼎有名,但一场抄袭案尘土飞扬,如果不是抄袭,这么名声赫赫的人物能败诉吗?能被判赔偿20万吗并道歉吗?款是赔了,却拒绝道歉,于是我又开始质疑郭敬明的道德品行,都已经铁证如山了,干吗还要硬扛着呢?于是乎,阅读选择也开始转向,这样的泡沫不读也罢,省点时间。因此那本《梦里花落知多少》在看了题目和开头之后也就飘落得再没有捡拾起来。
    冷静想想,自己也够随波逐流没有主见的,撇开抄袭行为,小说无罪,读读总不至于有坏处吧?把对人物的好恶之情加到作品上,带感情地去读是一大忌。况且抄袭能抄出盖天的名声也够本事,指责的人铺天盖地怎么都不出名?能从不知道哪个角落里找出那么一篇不起眼的小说稍加改编就轰动一时的也要独具慧眼,他大红大紫,而那个被抄袭的作者除得到一些实惠外,还是泯然众人。
    这样想想,也释然了,博览群书,想读就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带上自己的脑袋去读,去粗取精,还是不坏。于丹的书那么多人毫不留情横加责骂,自己不也读得津津有味拍案叫绝吗?
    近来,郭敬明的新书《悲伤逆流成河》又吵得火热,刚刚上市热卖100万本,沉默了两年的小四做客新浪读书频道,侃谈得意新作。签名售书搞得如火如荼。
    管他是不是商业炒作,一睹为快。反正也没有花钱去买书,网络就是方便。一气读完了新浪连载98节,这新浪也够吊胃口的,死等活等再没了下文。千呼万唤不出来,可那几个主人公的命运悬在心里总想知道结局。于是花大力气,搜寻网络,总算在论坛里找到热心的粉丝发帖,断断续续算读完了。
    书是读完了,故事结束了,该死的都死了,易遥跳楼了,森湘割腕了,齐铭自杀了,这正合了小说的书名“悲伤逆流成河”,够悲伤的,盛开得如花般的少男少女如尘土般飘散了。我没有像那些多情的小孩哭得泪水哗哗直流,但也沉闷得堵得慌。
    这部小说是非功过,只是有行家评说,不用我这无名小卒班门弄斧。但这部小说的写作我认为郭敬明还是费了很多工夫的。
    就如语言的刻意雕琢,旨在给人不同凡响的鲜活感,尽管刻意雕琢有时难免弄巧成拙,但一种不舍的求新求真精神值得肯定,有这种精神,文字运用才可能登峰造极。
    再如,小说写易遥药物流产那部分,一个20岁的男青年,没有见过,更不能亲身经过,那他是如何写成的?我想他必定查过不少资料,问过众多人,反复斟酌过言辞,凭空杜撰难当使命。
    还如,郭敬明的这部小说一改往日风格,沉郁悲怆,毫无疑问是对自我的挑战。尝试,唯有大胆尝试才有切身体验,唯有大胆尝试才不固步自封。而读者期盼值的提升,也是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越接近山顶,攀登越难。况且创作没有顶峰。
    中学时代离我而去好多年,回首起来模糊成了一片。少男少女的复杂难言纠葛不清的情感,似乎可以伸手触摸,但又缺少清晰的真实感。读起来隐隐触动心底那根柔柔的弦,拨出遥远捉摸不定的旋韵。
    但从教15年,每天与和小说中易遥、齐铭一样年龄的孩子朝夕相处,感觉还不是遥不可及。那年,一个女孩因怀孕开枪自杀;那年一个男孩因受不了老师批评从三楼的教室跳下;那年,又一个女孩不堪身心重负服毒身亡……悲剧,连续不绝。于是,我觉得小说的悲剧结尾是生活的艺术提炼,尽管浓缩得有些夸张,但不失其现实的真实性。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看过之后是什么呢,该是深深的思考吧。

 
 

 
 
www.diarybooks.com 这里不需要喧嚣,只是想给您一个安静的写日记的空间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