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看似一个个小段,但它们是有内在联系的,并且每一篇都围绕一个主题。比如《学而篇第一》主要讲学习,也是全书的一个总序;《为政篇第二》主要讲为政;《八佾篇第三》主要是讲礼,《里仁篇第四》主要是讲仁,如此等等,散而不乱。但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篇章里又分别有论述,前后呼应。并且每次都会有一个新的角度,讲一个新的道理,给你不同的启发。刘心武讲《红楼》时说它的艺术特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击而两应”,其实《论语》也有这种特色,不知道曹雪芹是否曾受到它的启发。 比如在交友这个主题下,孔子论述了自立、自知、知人的交友之道,这些论述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条之中,前两条倒好做到,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有所得当然高兴,只是别让我学最怕的高数就成。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当然高兴,只是别撞到钱包最瘪的时候就成。但是第三条恐怕很少人能做到,没人理解自己,孤独寂寞都来了,很难高兴起来。有时候还造成误解。所以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真要很好的修养。我就做不到,所以经常有孤独之感,悲凉之叹,离君子的境界还远得很。 那么,怎么修德以交友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要总担心你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要多想想你靠什么立足?你立足于社会的能力、品行是否足够了呢?不要担心没人理解你,要多想想你有什么值得别人理解,如果你是个空茄泡,让别人理解你什么呢?这样想通了,就不抱怨社会了,也不抱怨别人了,一切从自身做起,发奋努力,培养能力、才干、德行,做到能自立于社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个性、有涵养的人,让自己成为一树风景。知己随缘,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不知,而不愠。 然而,仅仅是关注于自身的提高,只是内视;交友之道,还要外观。要以平等、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别人,关爱别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总是抱怨别人不理解你,你为什么不主动去理解关爱别人呢。把你关爱的目光多洒向你的亲人、友人、邻人吧,甚至那些与你远隔万里的人。我有个好朋友,他无论在哪里都是活跃分子,是汇聚友情的中心。我发现他有个特点,就是他对别人感兴趣,你跟他在一起时,他谈的话题总是你,你的亲友,你的爱好,他都清楚。所以跟他在一起你总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很愉快。也许这位朋友就是无形中实行了这个原则吧,不是等待别人的理解和关爱,而是主动去理解、关爱别人,所以他总是朋友众多。 一个人既注重自身的提高,又注重对朋友的关爱,那么,温暖的友情也必然围绕他了。 于是,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年友,您愿意做我的邻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