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说居住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于是乎,东坡居士有了竹舍,靖节先生有了菊屋。连刘禹锡的陋室也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何等的雅致,何等的闲逸。 除了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古人更看重的还有人文环境。“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给儿子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而再,再而三,迁了三次家,留下了择邻的千古佳话。 现代社会,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的选择,似乎经历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反复。孩童时代,我们憧憬的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总梦想有朝一日住上楼房。结果,梦想真的是实现了,城市化越来越广泛。然而,高楼大厦取代了过去的田园风光,人们被水泥森林所包围。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醒悟,回想起了过去的时光,纷纷在山上、海边、林中、垄旁兴建别墅和雅居。但这只是一种扭曲了的回归,那种纯粹的、自然的、不需雕饰的已经很难找回了。与自然环境同时消失的是过去那种纯朴和谐的人文环境。“远亲不如近邻”只是一种愿望。人们在封闭的楼房内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只是“猫眼”中的匆匆一瞥。更有甚者,一些人还干起以邻为壑,害人害己的事。有这样一对夫妇,住在楼上不管不顾,随意的扫灰洒水,还有麻将声声扰人清梦,令楼下苦不堪言。而更高一层的楼主更绝,似乎从不食人间烟火,绝少见他们提垃圾袋下楼。却原来他们高高在上,学会了天女撒花,将垃圾就从楼上往下甩,树枝上时时见到烂菜叶果皮和废纸乱渣在飘舞。如此邻居,心情怎能不坏?又怎能好过远亲? 从小就听大人说过,要把紧邻当亲房。《红灯记》里也说过,折了墙就是一家人。可这样素质的人能当亲房吗?能做一家人待吗?显然难矣!只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了孟母三迁时的那种自由。在世风而下的今天,我们又能迁往何处? 我喜欢陶渊明的那种“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自然环境,更看重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文环境。所幸的是,不文明的邻居总是少数。在我们这栋楼里,十多户住户和睦相处,往来频繁,其乐也融融。楼下有一对夫妻很受邻居喜欢。尤其是女主人,风趣幽默,性情爽朗,对人处事知情在理,已成为妻的好伙伴。 前日,我们无意中聊起关于邻居的话题,于是写下此文备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