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2022年2月24日 晴朗 星期 四
    昨天在包公祠游览。包公是北宋著名的清官,祖籍合肥,所以是合肥人的骄傲。后人评价包公一是他的孝顺,二是他的秉公执法,所以包公去世以后,宋仁宗给他的谥号就是两个“孝肃”。合肥现在还保留孝肃桥,原来还有孝肃路,后来改名为芜湖路了。对于包公的孝,主要是说他为了奉养父母,考取进士以后10年也没有当官。大概的记载如下: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对于这一段关于包公“孝”的经历,史书都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我却有不同的看法。人生28岁到38岁,正是人生为社会奉献的黄金岁月,包公却为了守孝而两次和上级讨价还价。第1次要求离父母亲近一点,不愿意去江西永修任职,结果皇上给他调到安徽和县。但是又因为父母亲不想让他离开,他又辞去了官职,没有去赴任。直到父母去世他还在家里守孝多年,才去安徽省天长县当了一个县长。这时候他已经整整的耽误了10年。这样的孝顺是不是成本太高于国于家于自己真的有利吗?社会真的应该提倡这样的孝吗?
   另外,今天我们读到这样的史实,可能大部分人心里都会产生一种看法,就是包公的父母亲太不深明大义了。和岳母刺字的故事相比,双方老人的境界差距,那真是天壤之别了。当后人因为包公守孝十年不仕而对包公满怀敬意的时候,却让自己的父母亲蒙上了不深明大义的名声,这难道还是孝吗?
    我们知道父母亲也是人,人总是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那么作为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孝顺父母就要帮助父母去改正自己的问题。不能父母说什么都是对。孝经里面有一段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子问孔子,“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意思就是说作为我们子女,一切都听从父母亲的,无条件的服从,这是不是就是孝顺呢?孔子听了以后很激动,立刻回答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意思就是,你怎么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孔子明确的告诉曾子,“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所以孔子的意思很明白,真正孝顺的孩子也不是100%的听父母的,关键是要看长辈的话是不是符合义,有道理就要听,没有道理,就要和他们解释讲清道理。不能一味的不争。
   因为对于儒家的关于守孝一套繁琐的礼仪,历来争议就非常大。论语中有一段对话: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只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桑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已经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崩溃.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用了一遍,一周年可以结束它了.”孔子说:“一年后就吃稻米饭,穿锦衣,你于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长到三岁,然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敬爱之情吗?”宰我是孔子的学生,虽然经常和孔子的观念不相符合,但孔子还是对他评价很高,把他立为孔门十哲中的言语类好学生。在这段话里面,在我和老师观念冲突的地方就是对于守孝期的长短问题,宰我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会耽误很多事情,黄花菜都凉了。而包公为了尽孝,居然耽误了10年!放在现在的社会当然是不可思议,就是在当时的社会也是有点过分的,不说是他个人沽名钓誉,至少也是有一点愚孝的味道。
 
www.diarybooks.com 这里不需要喧嚣,只是想给您一个安静的写日记的空间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