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一生有很多传奇故事。其中和一个道士20年的两次奇遇,一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弘治元年(1488),王阳明十七岁。父亲王华要他到南昌完婚。 王阳明的老丈人其实是他的表舅,叫诸介庵。和他的父亲同朝为官,当时是江西布政司参议,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副省级的文官。在南昌肯定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诸介庵在王阳明很小的时候,看到这个小外甥长得清秀伶俐,待人接物也颇有分寸,落落大方,随即诘问四书五经,王阳明也是对答如流,就喜欢得不得了,主动向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提出,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王阳明为妻。现在王阳明17岁了,他的父亲王华是很低调的官,考虑如果在京城办婚事动静太大,所以才同意让儿子去南昌完婚。 这是王阳明生平第一次踏上江西的土地。 王阳明的新婚妻子姓诸,名芸玉,芸玉生得聪明清秀,言谈文雅有灵气,因为亲戚的关系,王阳明与这位表妹尽管以前也见过几次面,虽然没说过多少话,但也算门当户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不过在大婚之日却闹了一个天大的笑话,前一天王阳明和老丈人见过面之后,第2天婚礼时候王阳明竟然丢失了。全家上下心焦如焚,但就是找不到新郎官到哪里去了?为了不影响婚礼的正常举行,他的老丈人只能临时找了一个男人也带着婚纱头巾冒名顶替。一直到第2天早上,满身疲惫的王阳明才回到了家里。 原来王阳明是个不喜欢热闹的人。看见诸家合府上下人进人去,热热闹闹,许多人他都不认识,就想躲个清静,于是就走出了衙门,想到街上去走走。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道观,叫铁柱宫观,上香的善男信女还真不少。王阳明就信步走了进去。 在铁柱观,王阳明看到一个道人,在侧殿的蒲团上盘腿打坐。王阳明仔细打量这道人,只见他满头银发,而面庞却白净细腻,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王阳明马上被道人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向道人鞠了一躬,说了声:“参见道长,小生这厢有礼了!” 道人抬起眼睛,炯炯的目光朝王阳明看了一眼,微微一笑,说道:“心雄万夫,而手无缚鸡之力。年轻人,身体可好?” 王阳明吃了一惊,说:“吃五谷长大,难免有些病痛。” 道人呵呵一笑:“古之成大事者,要劳其筋骨,身体可是本钱哪。” 王阳明说:“受教了。伯安未必能成大事。而身体,想必会好起来的。” 道人说:“观你面相,当有三事,不辱没矣。”道人指的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王阳明听不懂,问道:“哪三事?” 道人微微一笑:“天机不可预泄,日后便知。” 王阳明以为这道人是在卖关子,便没有再深究下去,而是问他:“道长从哪里来?” 道人说:“贫道籍天府之国,因云游访问道友,来到豫章人杰地灵之地,在这许逊大师开创的地方,就不想走了。” 王阳明说:“道长四川人?” 道人说:“与苏东坡同乡。” 王阳明说:“青城道统,世代传承。” 道人说:“李太白有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既出了川,就不想回川了。” 王阳明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道人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王阳明又问:“道长今年高寿?” 道人说:“青春正盛,九十有六。” 王阳明不由得又吃了一惊,九十六岁!这道长真是道行了得。想想自己,年纪轻轻,身体这个样子,这一觉得惭愧,这二更加佩服道人。 王阳明于是更加好奇,问道:“道长如何称呼?” 道人说:“贫道自幼四海漂泊,五洲为家,无复有姓,无复有名,无复有得,无复有失,无复有言,无复有功,就叫个‘无为道人’吧!” 王阳明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道人说:“诚如所言。为无为,则无不治”。 王阳明说:“如何才能做一个好道者?” 道人说:“心明则万法皆照,性净则五浊不归。” 王阳明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王阳明又向道人请教养生之道,道人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道法自然,乐天知命。” 王阳明说:“伯安懂了。道长说的是大处,方法呢?” 道人说:“一个‘静’字而已。老子清净中,庄生逍遥。惟清净而后能逍遥。”然后,道人又教给王阳明导引之术。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承袭了战国以来的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道教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 铁柱宫的道人教给王阳明的导引之术,是道教的一种呼吸方法,是将宇宙中的气引入体内,让它要体内流动,最终实现“心神”和“虚无”在不知不觉中合而为一的一种修炼方法。道教认为,道教炼气,遵循“道法自然”,行之得法,是延年益寿的宝筏。庄子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元气,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生受益。 道教认为,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所以不求长生之术,也应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回到婴儿先天状态。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层修炼。 听了道士的一席话中,王阳明恍然大悟。原来道家的精髓就在于闭目静坐,因此,他和道士两人闭目对坐,仿佛如枯槁木桩一般,废寝忘食,一直静坐下去。 经道人的一番引导和静坐,王阳明觉得舒服多了。王阳明对道人说:“道长说的静?就是清静,清心,寡欲。” 道人说:“人欲,何人能免?除却道长。”道人微微一笑,又说,“新娘守空房,新郎在道堂。尘世之人,何能免俗;免俗,乃不近人情也。” 经道人这一点拨,王阳明这才想起,原来今天是新婚之夜!王阳明匆匆地告别道人,一口气跑回诸府。 临别,道长微微一笑,说:“小相公珍重,二十之后,我们还会在波涛汹涌中相见。” 这个故事颇有点戏曲味,但是好戏还在后头。如道士所言,二十年后,他们再次在海上相遇。 1507年,王阳明先生36岁,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所以他被当庭打了40大板,差点死去,然后又被锦衣卫押解到狱中坐牢。后来一天有诏书下来,把他贬到贵州省修文县一个叫龙场的地方去做龙场驿,就是一个官位不入品的邮差。但就是这样,王阳明知道,宦官刘瑾也不会放过他,一定会派追兵在路上杀他,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类似的例子发生,所以阳明到了杭州,在钱塘江边上随手写了一首自杀的诗,在江边放了自己的鞋子衣服装着投水自尽了,这样才蒙混过关。他在钱塘江上了船,一路到了舟山群岛,第2天忽然刮了一阵大风,居然把船吹到了福建的海边。阳明就信步登上了武夷山,结果在一个破庙里面。碰到一位异人,那人见阳明来了,,就随手拿出自己写的诗一首诗给王阳明看,其中有两句说:“20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阳明才想起来这个异人就是20年前在江西铁柱宫遇到的道士。王阳明告诉这个道士。朝廷混乱,小人当道,他决心和道士一样,隐居深山,不愿再出来做事了。经过道士的劝说,王阳明才知道自己不是单个的自己,如果说这样销声匿迹,家里人一定会受到牵连,甚至被诛杀九族也是有可能的。何况道士告诉他,人生在世,祸福相依,成大事者必然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阳明听了以后深受启发,决定先回去看望家人,然后去贵州上任。这才有了后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传奇故事。 王阳明在武夷山第2次遇到这个异人的事,虽然在王阳明先生的学生钱德宏所做的《年谱》中有描述,后世也传的神乎其神,但是认真考证起来,其实完全是他自己杜撰的。 几年以后他的好朋友湛若水曾经问过他,这件事情到底是真是假?王阳明当然不肯欺骗自己的朋友,所以实情相告,只是装作轻狂以逃避刘瑾的追杀而已。这有点类似于商纣王的伯父箕子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装疯卖傻。还有在革命战争年代华子良装疯逃过国民党的追杀一样。但湛若水非常不愿意后世人们相信王阳明有这么虚无缥缈的事情,所以在他所做的《阳明先生墓志铭》中特意给了说明,说:“此佯装避世也”。 王阳明20年两次偶遇道士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3点启示: 第一,这件事虽然不是真的,但是确实反映了王阳明先生的大智慧。第二:王阳明的学说,受佛家道家影响很大。湛若水在《阳明先生墓志铭》里面说他“少时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由此可见一斑。第三:这个故事给后人一个启发:对任何圣人不能抱有迷信思想,特别是他们身上那些神奇的故事要仔细推敲,不能人云亦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以外,圣人存而不论”。这一点我们都要向孔子庄子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