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作家钟道新的一篇小说《身份》。 应该说钟道新不是一位很出名的作家,但我看过他写的《权力的界面》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陆陆续续的又看过很多他写的小说。
对钟道新最初的印象是,他可能出身于高层,对领导干部的子女们的生活十分的熟悉,知道很多内幕。小说中引用很多的小故事特别的吸引人。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比一般人早,在文学作品中也是最先引用电脑中的术语。 记得在《权力的界面》中,就是以电脑网页的“界面”一词来形容及表达的。生动且形象。
看多了,发现作者有一习惯或者可称为写作特点,就是喜欢在文章中引用典故。 引用古今中外的各种小故事,以及当今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官场上或商场中的故事。 开始觉得很有趣,很长见识,佩服作者的知识面和消息面。感到作者写作前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应用的小卡片估计要以百张甚至千张计算。
前年,在一本杂志上看见钟道新出了一篇新著,分上下集刊登。书名忘记了,内容是破案的。 开始看里面的人物对话很吸引人,引用的典故都是古代和国外的,让我耳目一新,增加不少学识。 但是,到了后来,越看越不耐烦,作者引经据典的习惯发展到几乎每次对话都要引用典故,每说一件事都要借用一段故事。让人失去耐心和兴趣,觉得有些无聊,甚至觉得是一种卖弄。 曾经想耐下心来数一数,看看这篇小说到底引用了多少典故,估计不少于几千。
这次阅读《身份》,开头的几个篇章写的很正常,我正为自己的评论产生怀疑时,发现作者的老习惯出现了,并有越来越烈的趋势。果不其然,后面的故事里,又是那样,一个典故接一个典故的出现,似乎不说这些典故,就不能很好的表达人物所要阐述的内容和意思。
虽然我不是作家也不是评论家,只是一名普通的读者,但多年的阅读,对文字对词语对作者都有了一些自己固有的感觉和见解。有了自己的品味和认识。
记得看香港作家梁凤仪的小说,对她每本书里都要出现的几句话反感。 “在商言商”、“千穿万穿,马匹不穿”等等。 不是说不能经常使用,也不是使用的不对,而是见多了觉得乏味,同时也会觉得作者的词汇贫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