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记本:《所见为何》
阅读:2654  
评论:2  
2015年4月19日
晴朗
星期 日
2015:四月北行
作者/见何
    本城主要领导平稳交接之后,我们一行人按原先的计划,在四月中旬北上考察,目的地是哈尔滨、北京和青岛。主要任务是为一项国家布置的试点工作,实地了解前一批试点单位的做法,以便从中吸取经验,制订自己的实施方案。

    (一)哈尔滨
    由深圳到哈尔滨,飞行距离三千余千米,应该是国内最长的航线之一了吧。13日中午,我们乘坐11:40的深航航班,经过近五个小时的飞行,在下午四点半抵达哈尔滨太平机场,机上广播说地面气温为16度。途中飞越燕山山脉时,见到大面积的积雪未消,相比之下,哈尔滨今天的天气还是非常善解人意的。
    安排入住之后,对口单位领导请我们吃饭,主菜有著名的“笨鸡炖榛蘑”和时令的“开江鱼”(松花江在四月初开始解冻,称为“开江”)。席间主喝哈尔滨啤酒,这也是落实八项规定之后的新常态吧。
    晚饭后,一位当地同行主动要求陪同我们步行前往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中央大街和圣索菲亚教堂观光。入夜的哈尔滨,气温显著降低,风也很大,但中央大街却是流光溢彩,行人并不稀少。在一处避风的过街隧道里,好多人结成一队一队地在对踢毽子。
    据介绍,肇始于1898年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目前是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全长1450米,街的两旁尽是欧式建筑,主要作为商厦使用,所以也是哈尔滨市区最繁华的商业街。除了专门讲述防洪纪念碑的相关故事,主人特别介绍了满铺于路面的“面包石”:表面看似乎并不是很大块,但却全是由长方形的花岗岩块直立着铺放,因而极其坚实耐磨,几乎不需要再作维修。什么叫“百年大计”?这就是啊!
    哈尔滨号称冰城,不过在这个时候,一年一度的冰雪节早已过去了。我们在中央大街上遇到与“冰雪”相关的事物,是遐迩闻名的“马迭尔冰棍”。主人忙不迭地过去排队买了一把来分发,让我们体验体验在寒风中吃冰的刺激。卖冰棍的冷饮厅紧挨着“马迭尔宾馆”,同样都是创始于1906年,两者是不是有着内在的关系呢?看着宾馆门楣上的英文名,才发觉这“马迭尔”竟然是modern的音译!遥想100年前,住这酒店、吃这冰棍,那确实还是够时髦、够现代的。
    在哈尔滨,天鹅似乎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在中央大街上,可以见到一些天鹅造型的“冰灯”,晶莹剔透、彩光变幻——虽然是塑料的模型,但多少还是能让人们增加一点对于天鹅、对于冰灯的美好向往吧。
    音乐也是哈尔滨的特色。中央大街上有不少作为音乐展示与欣赏的设施,如阳台、舞台、有播音装置的灯柱等等,据说在夏天的夜晚,这里就是人们喝啤酒、听音乐的好去处。呵呵,这又不是此时能领略的景观了。
    四季不会消失的,是中央大街和圣索菲亚教堂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展示功能。中央大街南入口处一块铭牌上说,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汇集了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现代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建筑流派。离中央大街不远的圣索菲亚教堂整体上属拜占庭风格,既有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其实,我们只是匆匆一望,真心分不清哪样跟哪样。
    随意用手机拍下一些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轻易收获几十个赞,评论大都是“异国情调”和“漂亮”一类的惊叹。而在北京工作的资深建筑师老友表示,到过哈尔滨十余次,从未夜游中央大街,进而推论:“看来他们真是不喝了”。这评论,信息量真大!
    我们安排在哈尔滨交流学习的时间是14日上午一个半天,午饭后飞往北京。对口单位无保留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试点工作的情况、做法和经验,同时也反复表示,此时不是好季节,希望今后有机会再向我们展示哈尔滨最美丽、最有特色的一面,比如夏日的绿荫、秋时的黄叶、冬季的冰雪……
    好吧,再约了,哈尔滨!

    (二)北京
    哈尔滨到北京的飞行距离约为一千千米,我们乘坐的国航航班实际飞行约一个半小时,比预计时间提早17分钟到达。在下午五点之后,要从首都机场进城,车子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将会超过由哈尔滨过来的飞行时间,没有悬念地,我们再次领略了首都的交通繁忙。办事处的帅哥司机选择了由五环到东二环再绕到西二环的路线,使我们得以沿途观赏路边和护城河边满目的桃红柳绿,与哈尔滨的枝芽未萌构成了极大的反差。
    计划中在北京将拜访三家上级机关,因而安排了15日和16日三个半天的净停留时间。由于上级机关的工作效率高,我们有一个半天可以拜访两家单位,于是,就排出来了半天的“空档”,可以去看看北京之春。
    素闻北京的春天有樱花之盛,但此时玉渊潭樱花的花期已过。幸有友人提醒,说可以去看“海棠花溪”。海棠花溪在哪儿?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也就是北土城那块儿。帅哥司机说,北土城?我小时候家就在那边。
    忽必烈改立大元国号、灭亡南宋,有人认为是“文明的中断”,但他把原来的金中都重建为元大都,却使北京从此成为帝都。经过数百年的朝代更迭,元大都的部分城垣逐渐湮灭,现被改造为集历史遗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休闲游览于一体的带状城市公园。其中的海棠花溪等景区,广植西府海棠、金星海棠、雪球海棠及多个品种的北美海棠,每年四月举办海棠花节,供游人免费观赏,称京城春季三大花事之一。
    虽然预报有沙尘暴即将来袭,15日上午的天气还算正常,间或能见到阳光。进入海棠花溪景区,小伙伴们真是都惊呆了,一道平静如镜的溪水 ,映照着两岸那一树树海棠盛开,绵延不尽,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
    海棠花为蔷薇科苹果属乔木,也可以说就是苹果的“小兄弟”,除了其果可食,也是著名观赏树种。古时有“海棠春睡”的典故,唐伯虎还画过《海棠美人图》。海棠产于华北、华东,新疆、云南等地也有栽培,品种不少,却与广东地区习见的各种秋海棠完全不搭界。
    南人少见海棠花,看着前后左右的树上,或粉嘟嘟、或白花花的海棠花开成一簇簇、连成一片片,心里是满满的欢喜,拍照的手机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在海棠林中,间或还有金黄的连翘、殷红的碧桃,再加上河岸嫩绿的垂柳,那真是春光无限好的赶脚有!木!有!照片发到朋友圈,有同事惊呼“帝都还有如此胜景?!”呵呵,请问你们来北京都干啥去了?
    话说,我们来北京是有正事要干的。下午去拜访了一家上级机关的新领导,与主管单位座谈汇报加请示,再去了另一家单位进行汇报和沟通。附带地,在机关院子一角,偶遇几树盛开的重瓣樱花,分不清具体是什么品种。
    沙尘暴在傍晚时分如期而至,据说还是十三年来之最。不过,当时我们正在一处餐厅里准备吃饭。晚到的友人称,外边的能见度太低了。微信中有朋友表示,对我们与首都人民共同抗击沙尘暴致以亲切慰问,但身处其中的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次的沙尘暴长啥样。次日晨起,天空已是一片“沙洗过的湛蓝”。
    16日上午对某机关的首次拜访,收获相当丰富。人家的试点工作“态度积极、实力雄厚、工作细致”,特别是按我们事先所列考察提纲而准备的详尽介绍和具体建议,非常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圆满结束北京行程,我们在16日下午乘坐山东航空的航班转往青岛,继续下一站的考察学习。

    (三)青岛
    北京到青岛的航程为六百多千米,我们的航班实际飞行约一小时就提前抵达了。从流亭机场到市区,可以看见前几年建成的世界第二长桥“胶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分,沿途还有大片大片的新房子。
    在本次试点所涉领域,青岛同行的工作向来是比较先进且独具特色的,他们的老大经验丰富、能力超卓,资格属于“骨灰级”。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曾专程前来学习取经,相互间可算是老朋友了。“骨灰级”老大对我们这次的考察作了周到的安排,让我们既要全面了解相关工作情况,也要全面领略青岛的城市风貌,还专门请我们“哈(喝)啤酒、吃gala(蛤蜊)”。
    17日上午,我们与青岛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围绕开展试点工作的各个“关节”,探讨了具体的处理办法,尽管双方的情况有别,但也很有参考意义。
    下午,热情的主人陪同我们游览了青岛城区的一些经典景观。在八大关的花石楼,登临楼顶的观景台,美丽青岛的蓝天碧海尽收眼底。在德国人建造的天主教堂前,看一对对新人在明朗的阳光下取景拍摄婚纱照,也是醉了。在江宁路“劈柴院”,漫步走过小街里比肩连袂的各式小食店、烧烤摊,好像食指一直在动。在“飞阁回澜”的栈桥,观一群群海鸥在海面上下翻飞,心中升起的竟是一片宁静。在“琴屿飘灯”的小青岛上,回望青岛主城,不由回味起传说中郁达夫当年所作的评价:“以人种来说青岛,她像是一个在情趣之中隐藏身份的南欧美妇人”……
    青岛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但春天的脚步不知为何却明显地慢了几分。在北京、在玉渊潭花期已过的樱花,在此时的青岛却正当盛花之期,路经中山公园时,只见花海人潮两相拥,相当壮观。当地人把樱花区分为“单樱”和“双樱”,眼下开的是单樱,双樱的花期还要更晚些。有资料称,青岛的单樱是来自日本的染井吉野樱。我们在小青岛上与一片盛开的单樱不期而遇——不知道这与日本人曾在此修建弹药库是否有关?无论如何,能以小青岛标志性的灯塔为背景,与一片灿烂的樱花合影,不能不说这还真是缘分呢!
    说到标志,青岛现时最主要的城市标志,应该是五四广场上那座红色的巨型雕塑“五月的风”吧。九十多年前,青岛的主权问题是激发全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使得这座城市与中国的近现代史紧紧关联。16日和17日的晚饭后,我们都特意到“五月的风”以及附近的奥帆中心一带海边栈道散步观景。对比之下,同为海滨城市,深圳真得羡慕青岛人民看海亲海的便利啊。
    这次到青岛,一项特别的个人活动是见同学。定居海外、失联多年的一位大学同学,现在居然在这里做电商,不久前刚去过深圳。听说我们到了青岛,当天晚上就和他弟弟一起到宾馆来看望,愉快合影发到大学同学的微信群,不免引发若干方向的评论,略过。
    18日(周六)上午,告别再次留下美好印象的青岛,飞返两千千米外的深圳。但愿,我们承担的试点工作也能像这次出行一样,顺利、圆满。

 





给此篇日记加一个苹果 收藏此篇日记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此篇日记网址:
朋友的E-mail:
 
 
 
 
 
   来自:女娲    时间:2015/5/14 0:32:24      
内容:好久不见,祝好!
 
   来自:见何    时间:2015/5/14 10:05:58      
内容:是啊,上网的时间大量被微信什么的严重侵蚀了。谢谢你,也祝安好!
 
内容:
贴图:
  您尚未登陆,无法发表评论!请到年轮首页登陆
         
   
 
 
作者近期日记 《所见为何》
 
   2019年4月3日:今日痛别 慈怀永在    
   2016年12月23日:兰科中心    
   2016年12月19日:新的阳光 新的氛围    
   2016年10月31日:60周岁    
   2015年4月19日:2015:四月北行    
   2014年8月3日:2014:厦门新体验    
   2013年2月8日:家乡的滋养之“我的云南”    
   2013年2月7日:家乡的滋养之“我的广东”    
 

 

 
年轮网络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