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印象 9月22日,第一次到安徽省黔县宏村参观,看到古代村落的建筑是那么的精湛、巧妙,文化底蕴是那么的深厚,人文景观是那么的优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是艺术的天堂,游人络绎不绝、写生的骄子三五成对,绘画着宏村的美好古建筑和街道的美丽画卷,看后印象非常深刻,大有“前后皆是画,左右俱逢源”之感。 据导游介绍:宏村位于黄山的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位居西南方向,原是古代黟县赴京通商的必经之处。整个村落占地约28公顷,其中被界定为古村落范围的面积有19.11公顷。 下车我们进入宏村大门,门虽不高大雄伟,但是灵巧美观,“宏村”两个金色的大字横匾在上,大门框两边上有对联:“观黄山天开胜景千古神韵,品徽州画里乡村万种风情”。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约公元1131-1162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它是以汪氏家族为主聚居的村落。汪氏是中原望族,自汉末南迁,其后裔遍布江南各地。宏村汪氏祖籍金陵,约在南宋时迁居到徽州,是为宏村始祖。 宏村整个村落布局似牛形,故被人们称为“牛形村”。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岗山为“牛头”,满山青翠苍郁的古树是牛的“头角”,村内鳞次栉比的建筑群是“牛身”,碧波荡漾的塘湖为“牛胃”和“牛肚”,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是“牛肠”,村边的四座木桥为“牛腿”,宏村就似一头卧牛处于青山环绕,稻田连绵的山冈之中。 宏村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四周山色与粉墙黛瓦倒映湖中,山、水、民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也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最大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我们参观的景点,是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的。 村内,以正街为中心,层楼叠院,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铺成。两旁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辟有鱼池、花园,池边多设有栏杆,“牛肠”水滋润得游鱼肥壮,花木浓香馥郁。马头墙层层跌落,额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书院,建筑颇为壮观。据说民国初期的国务总理江大燮(宏村人),幼年曾在这里读过书。现为南湖中心小学校址。 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象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另有一番景致。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情趣无穷。 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今杭州)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 古今许多诗人画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诗篇、画图。“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随着诗篇的伟颂,更增添了南湖风光情景交融的氛围。 月沼,老百姓称月塘,就是所谓“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出了个汪思齐,他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嘻戏。 实际上,月塘四围成了人们的共享空间,“风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发地聚会期间。 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徽风柔波。这不正是一幅美丽的皖南民俗画图吗?所以有人称这是"中国画里的乡村"。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大小门窗六十个。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承志堂整幢房屋共开了九间天井,天井在商人的眼中则是另一番意思,他们觉得天井就好似一个聚宝盆,天上下雨便是下金子,下雪则是下白花花的银子,喻意财源滚滚从天而降,而雨水从天井的四角流入地下,则为“四水归堂”、“肥水不流他人田”之意,因此,承志堂前厅天井的四个角上分别写有“天锡纯嘏”四字(表明主人所得的一切均是上天所赐予的,“锡”通“赐”,本意用于表示水枧用纯锡打制而成,至今仍完好如新)。 承志堂后厅的每根柱子的基石上都刻有一个“寿”字,顾名思义,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高堂”,正是因为老人居住的场所,所以后厅的横梁木雕则采用了“郭子仪上寿”及“九世同堂”图。郭子仪为唐朝大将,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之臣,被肃宗皇帝封为汾阳王,传说肃宗皇帝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郭子仪的小儿子郭瑷为妻,郭子仪寿诞之日,七子八婿都均上门拜寿,惟独郭瑷之妻倚仗自己是金枝玉叶的公主,强调君不拜臣而不行儿媳之礼,结果被恼怒的郭瑷所打,传下了《打金枝》这出脍炙人口的剧目。“九世同堂”即传说山东郓城县有一位名叫张公义的官员,其子孙世代为官,九世同堂,一时被传为佳话。在后厅雕刻这两幅木雕,主人的用意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人要孝敬长辈,希望自己能够子孙满堂,福寿绵绵。 承志堂还有一个特色,便是它的布局设计合理完善,进入院门,长方形的前院中,有专供停放轿子的轿廊,轿廊两侧则是保镖与男佣的住房,值得一提的是承志堂的外墙里侧,加添了一层木质墙板,既美观(与现代家居中的木墙裙相似),又可起到安全防盗的作用,因为一旦有人深夜挖墙打洞,触及木板,便会发出响声,犹如警报器一样,居住在前院两廊的保镖和男仆就会作好擒贼的准备。 承志堂气势恢宏,不同凡响,堪称建筑中的佳作,尤其是其中的木雕,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并且木雕表面均涂有金粉,使其看上去富丽堂皇,连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不免为之击节赞叹,称这些木雕瑰宝,在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故宫也看不到,这不是说帝王的权力、财力不及汪定贵,而是因为历代皇帝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的头顶上绝不允许出现别人的形象,因此,故宫的木雕非龙即凤,所以,宏村承志堂也被专家们誉为“民间故宫”。 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以供子弟授业解惑。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将依湖六院合并重建,取名以文家塾,亦名南湖书院。是所具有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古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系先生讲学之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 “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 曾任大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理国务大臣汪大燮,当代著名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李小娟等一批著名学者均启蒙于此。 参观完景点,我们各自买了的纪念品和古代贡品,随走欧随欣赏流水街道,优雅迷人、深不可测,不然就会迷路,我们没有忘记导游告诉的顺水流方向走就会出来,来到村头,正是晚霞初上之时。六百年前的池塘荷叶联翩,池水碧波荡漾,清静如镜,湖畔的枫杨树、银杏树、杨柳树,多是百年老树,在夕照中随风飘荡,精神依然矍铄。这时候鸟儿归巢,雀声不断,游人络绎不绝,穿行其间,欣赏的兴致依然不减,这是城里人绝对看不到的景致。这时我觉得生活是如此宁静温馨而又美丽滋润,更加喜欢宏村民居的巧妙设计与怡然之境,回忆起刚刚看过的承志堂, 树人堂、月沼、乐叙堂、南湖及书院等亦在欣悦中,随团回走我便是频频回首,恋恋不舍,心想宏村美丽、向往,有机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