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十分,老师忽然在《证据法专题》的微信群中布置了一个小组ppt作业,作为平时成绩。我看到消息的时候,一名之前和我在其他课程组队的同学刚好拉人完毕,建好了小组,当然我也在其中,而且这个群最初还是我建立的。在组员们互相确认完毕之后,证据法小组的群陷入了平静。我觉得这时我应该做点什么,推进这个事情,以便提高效率。于是当我回到自习室的座位上之后,就老师所布置的“监察法领域的证据问题”这一主题搜集论文,我很快就把其中一篇载于证据科学的我比较赞赏的一位学者的论文下载下来,并且分成了10个部分,然后再群里号召大家各自负责其中一部分,汇总整合之后提交。 大家很快行动起来,甚至有一个女生在任务分配后,15分钟内就做好了自己的那部分PPT。我打开一看——只有一张。后来还有其他一些同学陆陆续续提交了自己负责的那部分PPT,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一点是,很多人根本都不怎么看论文的内容,一看他们做出来的成品就知道是复制黏贴的结果,完全不动脑子,连段也不分,更不同说分点论述了。
实际上,虽然现在上了研究生,但是我依然时常发现,班上的为数不少的同学对待学校课程的态度并不认真,十分敷衍。上课时,走神刷手机,完成作业时,复制粘贴,老师让做演讲时,站在台上面无表情地念PPT。 从他们的表现中,我可以想象到,他们过去这些年的学习状态,他们为何羞于说自己名不见经传的本科学校。即便如今,来到了帝都、进入了名校,可是这样的学习态度,配得上一个985高校研究生的学位吗?
不论老师教学水平如何、对学生是否严格要求,作为名校学生本身,难道不应该时时刻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吗?我给自己这学期课程学习上的标语就是,“保质保量保绩点”。要求自己每门课,都不打折扣、不掺水分的完成,每一份作业都认真完成,每一篇论文都用心写作。即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高,但是对于每一次的学习和练习的机会都要珍惜,把它作为自我进步的基石。甚至可以说,即便有一天,知识会忘却,但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做事效率也会对自己的影响深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在去年底获得了进入北大学习的机会,虽然不是学位项目,但是能够获得offer也是经过层层筛选。班上的同学,有些是北大的本科生、研究生,有些是其他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的政府在职人员或者海归。上课的老师,都是在百度百科能够查得到名字的知名教授、大学者,每次上课前,老师都会发大量的阅读材料作为预习作业,每门课都是动辄少则几十页,多则上百页,阅读量非常大(实际上我觉得这才是高水平文科教育应该有的样子,就如同英美很多精英大学一样)。上课前,老师会先就预习作业进行提问,检查学生们的完成情况;课程中,鼓励学生和老师之间多互动,学生之间多讨论,还会专门安排时间解答学生们的疑问;下课后,还会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同班同学,有些还是学生的,他们的理论功底、专业积累比我深,有些已经工作的,他们的实践经验、思考深度比我强,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很有水平,我经常插不上话,只能听他们竞相争辩。来做讲座的教授,即便有些只有一两堂课的时间,也足见其学识渊博,在这里我见识到了什么叫高谈阔论、什么叫出口成章。
从上高中起,对于学习,我的心里始终有一杆秤。根据我学习的状态、所下的功夫,我可以十分精准地预测每一次考试的成绩。高中学习理科时,就更是如此。做多少道题目、掌握到什么程度,我都十分有数。 我曾经最拼搏的时期莫过于高中,以及本科。现在到了研究生,我却觉得自己在倒退。体力上、智力上、精神上。即便知道成人以后,社会交往变多,心无旁骛学习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我也不希望自己在精神上被打倒。现在我觉得我只做到了原先高中时期的60%,为了恢复到理想状态,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努力。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安静的学习环境 比如上周,花了1000块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自习室,从此过上了早8晚11的生活,环境条件具备了,学习效率确实有所上升。 (2)浓厚的学习氛围 千万不要吝惜金钱,能报班尽量报班,让过来人指导你、让专业人士为你服务,能够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时间利用率。 (3)规律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减少饭量 (4)定期的体育锻炼:跑步、骑行、游泳
结语: ——我不愿妥协、不愿让步,不愿自己精神上就被打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