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治国方略 自秦大一统以来,中国古代治国方略历经各代演变,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完善。 中国古代的治国政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口,灾害,疆域,交通,外交等等。但是面对如此复杂的国情,各朝各代的明君贤臣都有自己的治国之道。 从政治上讲,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从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秦采用皇帝的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与地方官吏制度巩固了统治。建立郡县制,统一车辆行制。中国开始了封建时期。西汉时期,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下诏削诸侯封地,引发七国之乱,平定七国之乱之后,中央对地方统治加强。汉武帝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据史料记载:主父偃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行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之后,便不得不提唐朝(此前历经战乱,治国之略乃用兵之略)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制约和牵制和制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政治运行更加规范化,条理化,由此出现大唐繁荣(贞观之治)。宋代二府三司制,中央官员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文官制将地方行政,军事权力收归中央。同时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台官和谏官合成:言官。他们负责检查官员有无违法行为,进行政绩考核。以至于到了元朝,作为君主,把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协调蒙古贵族内部的关系是首要职责。(如:太祖嫡孙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选自王鹗【即位诏】载【元文类】卷9)这说明元代依旧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不会发生皇子之间的政乱。元代同时还创立了行省制,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发生藩镇割据。明朝来说,当属废丞相,设内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设立之初,大学士任职文渊阁,有名无实,不是中央一级官员,可以票拟,但是决策权始终在皇帝手里。到了清朝,军机处办公,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同时也是标志封建代的没落。军机处办公效率高,办事封闭,受干扰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乾盛世。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提升了社会效率,是研究封建王朝的重要方向。 从经济上来讲,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辅,一定程度上促进封建国立的强盛。秦朝统一度量衡,促进了交易的公平性,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秦朝推行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也是延续到了封建末期。同时铁犁牛耕发展,农业产量大大提升。再加上政府的宽松政策,农业持续发展.汉代,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农业技术进步(代田法,区田法)水利兴修。唐代实行租庸调制(陆贽称许租庸调制: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取其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宋代经济飞跃式发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经济,历数千载之渲进,选极于赵宋之世。)特别是海外贸易,丝绸瓷器远销欧洲。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变,商业管理出现松动。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土地兼并延续前制。但同时海禁,闭关锁国,传统农业社会开始衰落。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贯穿经济治国方略,使得人口迅速增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从文化来讲,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秦,重律法,以商鞅的法家为主,奖励耕战,使国力上升。同时焚书坑儒,不利于儒学传播。汉代董仲舒劝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建设学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唐代之前三教合一,唐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同时政府科举制。以诗为题材,促进了阶层流动,吸引了人才,营造了重学的风气。宋代,理学成为正统,安定社会,提倡道德,作用显著。明代理学进一步发展。正如黄宗羲所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摘自【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序】。正说明王阳明对理学的贡献。进入清朝,小说,京剧等各种文化大放异彩,深刻影响着百姓的生活。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学为主线,从科举制中得到官方支持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中国封建时期的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定合适的治国方略,不断完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以当代而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吾辈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