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晴朗
记 忆 上 街
流水静深,远山苍茫,都付岁月;草木荣枯,沧海桑田,都归记忆。最近风靡朋友圈的一首歌---上街版的《成都》,优美的旋律里,句句歌词击中我心底柔软的情感,对上街的热爱和记忆顿时鲜活。
“让我为之沉醉的,五云山间清幽;让我依依不舍的,东虢湖畔斜柳…..雕像映照着夕阳,梧桐浅语清秋;铝城公园的大象,藏着童年无忧……走到新建街的尽头,坐在小吃店的门口……凌晨喧嚣的夜市,记载着爱与愁…..走到厂前路的尽头,走过503的门口……”歌词里有新上街的景致,更有老上街的情怀。
1990年,十八岁的我刚出校门,就来到了这座虽然离老家只有十几公里、对在山沟里长大的我来说却是高不可攀的小城。那时的上街,铝厂正是红火的阶段,“铝厂工人”是个让人羡慕的字眼,他们聊天的时候除了普通话让人产生距离感外,“咱厂”这个词也是个标志性的骄傲资本。每每在上下班时间,厂前路上如水的自行车流是让人震撼难忘的场景,铝厂的兴旺带来上街的繁荣,为此,上街被称为“小香港”、“小上海”,是周边县(市)居民向往的地方。
怀着美好的憧憬,我到上街区聂寨乡工作,那时候的乡政府刚刚在登封路建起新的办公楼,五层高的楼房在在当时的我们眼中是那样的恢弘气派。冬日里,办公室燃煤炉上的烧水壶冒着热腾腾的白气,充满着朴素的味道;工作累了,望望办公楼后聂寨村的麦田,还有着些许的田园风光,休憩一下疲惫的双眼,也是一种简单的享受。后来麦田变为市场,聂寨乡撤乡建办,财政局、人事局搬来办公,到现在按照整体规化全部拆除,成为上街繁华的经济中心,商铺林立, 虽然少了当时市场普通的人间烟火味道,却是不一样的品味和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只是,物是人非,那些在此工作的日子,那些温暖的记忆,历久弥新,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更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难忘,在为修许昌路西段的时候,和任庄村的干部东奔西走募集资金,写下《致任庄村民的一封公开信》,号召大家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修!广大村民群情激昂,纷纷出钱出力。记忆犹新的是一名80多岁的老党员,在家有残疾儿子、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捐出5元钱,让我泪洒当场;难忘,在上街区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和农民一起上党校,当农村的大嫂站在讲台上激动的讲述自己的触动时,不可抑制的拍打了一下自己拿话筒的手:我的手怎么不听话老是抖呢?不仅感染了我们在场的领导和群众,也深深打动了中央的媒体朋友,争相发言的场面;难忘,在农业产业化百日会战的过程中,现在的东虢湖当年的肖洼村挖湖种莲藕,在缺水的上街描绘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美景,只是,当年的七个农村已经不复存在,都是城区了。
几经辗转,2004年,已经在民政局工作的我,亲历了峡窝镇整建制划入上街的全过程。当刚刚划入的时候,到南部山区的贫困村走访的场景历历在目:蜿蜒的山间小路,低矮的石头小屋,破败的土窑洞,缺水的艰难,愁苦的脸……几年的时间,村民全部下山,住上楼房,南部山区已经蜕变成美丽的五云山生态区域,吸引大批游客到此休闲度假了;当年的方顶村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成为闻名遐迩的“寄托乡愁”的最美去处。缺少水的灵气的上街也早被五湖一河一库浸染成水乡的模样,云鬓花颜,波光潋滟,多少青丝,宛若江南。
站在五云山颠,远远望去,不见上街当年的建筑,只见高楼林立,老城换新颜;走在十二、十四街坊,不见了三层的红砖老楼,不见了在斑驳的窗棂下晒太阳的老人,有的是步走景移的街角花园,是广场里的舞蹈和太极舒展开另一幅画卷。只是,走在上街的任何地方,浓浓的幸福感都弥散在周边,如年轮深藏树木的纹理中一样,不可复制,不能替代。
时代的变迁诉说着岁月的兴旺,岁月的长河不断向前流淌。我在上街的征程中,感受着小城的点滴变化,上街也在前进的路上携我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