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点多,在操场上参加六年级毕业合影。卢光明老师一早骑摩托从关刀赶了上来。他拍完照后立即离开,没有坐一下子,也没有喝一口水。11点多,他把电子照发给我。午饭后,我请六年级班干部——全校身材最高的学生——潘诗,到办公室来看照片。她一个个按序辨认,我把学生的名字对应着写下来。她为了保险起见,最后还请来了同学潘雅,一起确认确定。我看到她们认真的样子,掏出手机想给她们拍拍照,她们连忙摇手,笑着跑出了办公室。 午休后,我制作好合影照的名位表,交给班主任邓学进老师校对。他改了三处后,我发给卢老师。名位表将附在照片背面,以方便若干年后回忆。照片制作好后,将在期末考试前的某天免费发放给所有毕业学生。突然想起来,2006年到2008年,连续三年,我担任关刀初中初三语文老师,似乎一次毕业合影都没有参与过。又突然想起来,去年上年在高中班群里,有同学晒出了通城一中1991届高三(3)班的毕业合影照。当时仔细辨认照片,我竟然有很多同学叫不出名字来。 今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联系组织校刊的稿件。一一确定:刊首诗,同龄人作文,方金平、方世乐等老师的云溪洞稿件,胡放霞、方秀丽、方落田等老师的教育随笔稿件,选定自己年初的一篇日记。 一直记挂着今年的尚学路上图书室读后感征文的进展,今天进入尚学路上贴吧,不但发现了投票帖子,而且投票已经结束!学校图书室报送的9篇文章中有3篇进入了投票阶段:一年级潘麦可的《儿童学画画》读后感,19票;三年级潘琪的《小王子》读后感,13票;五年级潘诗漫的《人间有晴天》读后感,21票。暗暗懊悔自己学校错过了组织投票!万分感谢陌生的朋友们给孩子们投票! 放学时,照例站在校门口,守望回家的学生鱼贯而出。很多学生向我挥手,对我说再见。我一一回应。 在回城的班车上,我抱着女儿坐着。太阳从西边照进来,我和女儿完全沐浴在阳光里。孩子妈坐在右边,她问是不是打开伞遮一下窗户。女儿说;“不。那样风也进不来,那样我会晕车的。”好吧,反正我们两个都是黑的,也不怕再晒黑一点。她问我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我想这正好对她进行教育,于是讲:“其实粽子并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给鱼吃的。给哪里的鱼吃呢?给湖南汨罗江的鱼吃。为什么要给鱼吃呢?鱼有了粽子吃,就不吃屈原了。屈原是湖北人,写诗的,老百姓很喜欢他,很敬仰他。屈原在端午节这天跳进了汨罗江自杀。老百姓为了不让鱼吃掉屈原,而是把粽子抛进江里。鱼有粽子吃,就不吃屈原了。”女儿问:“屈原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我犹豫了一下说:“屈原心里有事想不通,就跳了江。”女儿显出很可惜的神情来,然后接着问:“端午为什么叫端午呢?”我答不出来,就说可以回家百度一下。后来女儿还提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来,比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比如为什么荷叶要叫荷叶?比如是谁第一个把房子叫成房子的?这些,百度能“百”出来么? 班车经过关刀时,到路边的顺丰速运取一个包裹。签字时,发现是王琦女士从北京寄来的读后感征文活动的奖品。我重新上车后,告诉女儿包裹里可能有她的奖品。她于是一直抱着包裹坐着,兴奋地要打开得紧。车到站后,她又抱着包裹步行几百米到家。到家时快17点了。女儿想尽了办法打不开包裹。我寻了小刀,划开几层包装。女儿打开盒子,拿出两个获奖证书,其中一个正好是她的。她高兴地把证书上她的名字指给我看,读给我听。她迫不及待地翻出了奖品。我叫她把证书奖品等重新装进盒子里,说要等以后再发。她于是问我什么时候把奖品发给她。 骑小摩托去城内办些小事。经过二中老门口,发现几乎堵得水泄不通。很多警察在维持秩序。不少学生拿着纸笔拖着箱子从学校出来。这让我想起,今天下午还在高考中。这些学生应该是提前交卷了。 18点,坐李彬的车去某农庄。1998年云溪初中毕业的学生丁念兵前几天就在邀约师生聚会。除了丁念兵夫妇,还来了丁水秀、冷仲民、丁素珍、方大兵、李红丽和黄艳红等学生,来了吴新义、葛金才、杜龙兵、李彬、吴继明等老师。聚会中,听到酒醉的丁念兵反复说他和吴继明老师的关系:“六年级,吴老师不知道带我睡了多少个晚上。21年了,我一直还记得。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是吴老师教的。邰正宵的歌都是吴老师教的。这么多年来,每当邰正宵的歌响起来,我就会想起吴老师!夜里听着听着,还会流泪。”吴老师说:“1995年,我师范出来分配到云溪,也是我第一次到云溪。第一餐饭是在方伯立老师家吃的。分在沙下小学教书,丁念兵是我的第一批学生。丁水秀、冷仲民和黄艳红也是。那个时候,学校只有一个录音机,我跟着录音机学,然后教你们唱。”学生们一次次排着队敬他们曾经的小学老师,敬他们曾经的中学老师。老师们也不断回敬他们,祝他们端午节快乐,祝他们事业发达,祝他们家庭幸福。 饭后,李彬把我送到县检察院附近。我到一位在外养病回家的长者家问好,一起聊聊身体,谈谈学校工作和宗族上的一些事情。 接到一个武汉联通的电话,说他叫李俊,和淑荣在茶楼喝茶。李俊我是有印象的,1991年高考的同班同学,当年他有着洋气的自然小卷发,当年他考上了天津大学。我招手拦了一辆麻木赶往老阀门厂内的茶楼。下车时,我问几多钱。司机说:“5元,只收您5元。我知道您是写文章的潘老师。”我惊讶:“你是云溪人吗?”他说不是,但是他知道我就是潘老师。我更加惊喜,但也不好继续追问,于是多给了这个陌生男子5元钱。 进入茶室,李俊和淑荣、细微等正在喝茶闲聊。微醺的我加入进去,自然是插科打诨,笑谈不绝。半个多小时后,四人从茶楼出来,顺秀水大道往西走,一起步行至朗桥头,他们仨右转,我左转——各回各处,挥手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