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回年轮网络日记本首页
 
阅读:1725  
评论: 
 
2009年5月25日 晴朗 星期 一
初识经石峪    作者/冷静观察家
                             初识经石峪
    从1990年来泰山不知多少次,但一次也没有到经石峪看看,感到很是遗憾,很是该去看看了。周末,闲来没事,我怀着一种探求的心情和热望,从红门徒步登山,攀登石阶1.7公里到达斗母宫,再转向东北斜走0.7公里的石阶路程来到经石峪。对于经石峪是个什么情况,我还是第一次认识。据说有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也确实有历史的真迹所现。 
    一、有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泰山经石峪的传说:当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曾路过此峪。当时峪中河水泛滥,波涛如怒,既无桥又无船,四周又空无人家,这可怎么过?事都出在唐僧这个凡夫俗子身上,不然悟空他们早过河去了。四人正在着急,只见河中有一只大乌龟飘飘游来,对唐僧说:“大慈大悲的师父,切莫着急,让我来背你过河。”,唐僧十分感激,忙问道:“你是何人,何以能言语?”乌龟说:“我本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解犯天条,被逐出天庭,到凡界托生为龟,求他到老佛爷面前,多说好话,把我超度上天,我将感激不尽。”乌龟言辞凄切,说话间已眼含热泪。 
唐僧是佛门弟子,历来以修好行善为已任,听他这一说,唐僧真有点同情,莫说还帮唐僧过河,就是不过河也要答应它的要求。 
    等到唐僧西天取经回来,乌龟已在这里等待多时了。唐僧一到,便兴致勃勃地问:“老佛爷答应了吗?”却说唐僧历尽艰险,一心取经,几次死里逃生,差点把命搭上,早把它这茬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唐僧见了乌龟,不禁汗颜,自愧有负于它,连忙赔罪。乌龟本是满怀的希望,多年被压在此,盼望今天能有出头之日,不想唐僧却又泼来一盆冷水,很不高兴,可是见唐僧赔罪那样心诚情切,也不好说什么,不过心里总有点无名之气,便想略施小计,乘机报复他一下。于是,又叫唐僧上了背。乌龟驮着唐僧,悠悠摆摆地到了河中,它见已是水深流急,便把身子一晃,将唐僧掀到河中。唐僧哪里想到乌龟怀此歹意,结果连人带马(经卷自不必说)一齐掉进河。幸亏有个能钻天入地、功夫非凡的徒弟孙悟空,才把唐僧救了上来。等到把经卷捞上来,早已在水中泡透了,师徒四人只得把历尽千辛万苦取来的金刚经,一页页拆开,放在石坪上晒。结果折腾了大半天,等晒干去收时,才发现经文早入石三分,贴在石头上揭不下来了。 
    以后,人们便把这条峪取名叫“经石峪”,把唐僧师徒晒经的石坪取名“暴经石”。现在能看到的经文共有一千零六十七字。 
    但是,这则故事却另有其说。相传,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日来到通天河,也发生了以上传说的一幕,据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大桥南岸却有一晒经台。这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上面平坦光滑,因传说唐僧当年在此晒经而得名。当地藏族牧民还在晒经台周围,挂起经幡,垒起桑台,经常在此敬佛祭河。这脍炙人口的动人传说,不仅广泛流传于当地群众之中,后来还被伟大的文学家吴承恩写进我国古代名著《西游记》中。 
    大千世界,凡是有一点名气的地方总是用神话的传说去解释它的来历,让人从神秘的奥妙中悟出你不可不信的道理。 
    这两则传说,到底谁对谁错,暂且不辩,传说总归传说,但泰山经石浴的石刻确实是真实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 
    二、历史的真迹展现在眼前 
    来到距斗母宫0.7公里处,有一个山谷溪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
    这次亲眼目睹了经石峪,河谷里没看到流水,更不说飞瀑,但看到一石亭,有水源头之说,确有三三两两的人来这里担水或提水,我也好奇地跟着来到源头接了点水,这一源头是一个用石头围起来的小井,井的上游是乱石覆盖的山谷,井水清澈透底,我用打水人的舀子,灌了一矿泉水瓶,喝了一口,确实甘甜可口。 
    在这个山涧的河谷上,有一个好大的整块斜平石,可谓以大地为纸,写于蓝天白云星月之下,非常壮观,而金刚经就刻在上面。为便欣赏,字都涂上红色,很醒目,所以看得分明。由于山洪多年的冲刷,现在看来,缺字的地方约有三分之二。导游牌上标示,现在实存经文1069字。我不懂书法,但觉得那字笔笔有力,雄浑洒脱。书上和导游牌上都说此字写于北齐,距今1400年。 
   《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北齐天保间刻,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据民国初拓本计,存九百六十余字。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通篇文字气势磅礴,其优游自如从容不迫之仪态,若具仙姿;其用笔圆润可人,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颇含浑穆宽阔之趣。清杨守敬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澹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可见它有如此之高的地位。 
    初次认识泰山经石峪石刻,认为此举构思宏大,气势宏伟,可见中国文化之深厚,泰山人杰之地灵,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传世文化艺术的精湛,为后人所敬仰。可谓是一个“佛教文化的宏篇巨制、精湛的书法艺术、悬存的千年疑案”的真实写照。 
    佛教文化的宏篇巨制 
    把佛经刻在摩崖上、石碑上、岩洞里的情况是普遍的,而刻在露天石坪上的尚不多见。经石峪《金刚经》每行字数不等,最长的一行48字,短的一行9字,共41行、1065字,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佛经石刻。据有关岱志、游记记载,经石峪原有面积10多亩,“随石所之,经尽而止”。《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每字斗方之大,再加上间隔,铺展开来场面壮观,如此宏篇巨制举世罕见。 
    经石峪四面矮山环绕,谷深幽静,水帘泉从东北方向“悬壁而下,流于经坛,弥漫过之,从水上视篆书,一一可读”,大有“枕流漱石”之意境。从石刻场地的选择到经书石刻的设计,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慧眼、悟性与匠心。 
    精湛的书法艺术 
    经石峪虽然“字体之大,碑拓中世所罕者,洵巨观也”。但字字笔锋纵横行走“波磔古宕,气体雄奇”,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则称其为“榜书第一”。不少文人墨客用经石峪集成佛言佛语或极富哲理的座右铭,如“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等悬挂于客厅,顿感蓬荜生辉。郭沫若说“千年风韵在”,可见其艺术魅力影响之久远。 
    悬存的千年疑案 
    经石峪虽是佛教文化的宏篇巨制,又是汉隶书法艺术的宝库,但由于没有刻上年月和书刻人姓名,乃至留下了历史的悬念,直到现在仍众说纷纭。 
    神话传说唐三藏师徒取经经过此处,《金刚经》因故被河水浸湿,他们便在石坪上晒经,经文干后则入石三分成了石经。这说明经石峪的刻制当在盛唐。但是与吴承恩的《西游记》记述的通天河晒经台大相径庭,让人也有扑朔迷离之感。王在晋《东游登泰山》说“疑为王右军(羲之)书”仅是疑而已,没有任何根据。在明以前有关泰山的游记中,很少有提及经石峪的,只是到了明清以后才逐渐多了起来。 
    多数人认为是北齐人书、刻。《泰山道里记》、《泰山述记》均认为是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书,因为经石峪与王子椿在徂徕山所刻《般若波罗蜜》摩崖相似。吴山夫《金石存》认为是北齐人唐邕书,因为唐邕写经,济宁市邹城市尖山摩崖有唐邕题字,其笔法与经石峪大体一致;也有的认为是北齐韦子深所书,还有的说北魏郑道昭所书,因为与平度天柱山著名的郑文公碑相似。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人所作。《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多有一些不常见的俗字,其中“万”、“无”二字,竟与现行通用的简化字相同。这封於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到底是何人书,尚希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 
    为什么书、刻人不留姓名?这大概是受泰山无字碑的影响,谁敢泰山头上动土?另外,写佛经要避“佛头着粪”之嫌,写佛经留姓名是对佛祖的不敬。正如明钟惺《岱记》讲的,“书成而其人不著,念作者血诚”。 
    山东是孔孟之乡,泰山是帝王封禅的圣山,是五岳独尊的第一山,对于经石峪佛教文化既有吸收,也有排斥,经过通融,达到了共存。早在明代,经石峪“旁有儒者刻《大学》圣经一章敌之,辟佛尊儒,此刻石人意也”,抑佛扬儒意勒石明之。对经石峪的冷嘲热讽就更多,“金刚原不坏,附石则难久……地老天荒文字灭,吾诵金刚不用舌”。明龚勉也说“岁久字多灭,经旨只如如”。 
    然而,经石峪毕竟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经石峪暴露在光天化日下,风吹日晒雨淋,千年的风雨剥蚀,“阅历久逾久,摧残无代无”,到现在只剩1000多字,纵览经石峪的全貌,真有“惨不忍睹”之感。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花巨资沿经台峪周围修建了花岗岩护拦,防止游人进入踩踏。另外,还采取了修建拦水坝、改水道避免河水对石刻的冲刷等措施,但石刻在酷暑、严冬的雨雪风化则无法避免。笔者认为,泰山经石浴是国之瑰宝,应该进一步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实现郭沫若“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的遗愿。 
                 〔连接〕郭沫若访泰山经石峪 
                              郭沫若 
                      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三、经石峪刻经中断刻写的原因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佛教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流行的一部。“金刚”意为金中最刚之意,引申为牢固锐利,无坚不摧。“般若”意为“智慧”。“波罗密”是彼岸及无极之意。佛教认为,佛教徒只有以金刚般坚忍不拔的毅力,加上潜心投入的智慧,再经顺乎宇宙发展规律的途径,才能达到彼岸的极乐世界。《金刚经》全文共五千余字,分上、下两篇,经石峪刻经是它的上篇。 
    经石峪刻经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中国宗教史、文化史等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经石峪刻经中断刻写的原因当与北周武帝灭佛有关。北朝时,佛道盛行,势力膨胀,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危及到封建王朝的稳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下令灭佛,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第二次灭佛是北周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齐,武帝下令灭齐国境内佛教。泰山在建德六年以前属北齐管辖,经石峪刻经很可能始刻于周灭齐之前。周灭齐后,刻经被迫中断。 
    四、文人侠士精妙绝伦之处 
    在刻经石坪北部刻有“暴经石”三个大字。周围还有宋、明、清、民国及现代观经、誉景、题诗石刻二十余处。这里不仅石刻大字精妙绝伦,名扬海内外,而且它四周的景致也令人称绝。游人多爱来此,并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相传当年伯牙在此抚琴,钟子期善解琴音,随着琴音的变换说:“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后来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者,乃绝弦破琴,终生不再鼓之。这两位知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经石峪的入口处有李三才的诗碑,碑的落款为“关西李三才道甫题。万历戊子春吉,济南府通判闫延梓、泰安州知州刘从仁立石” 。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收藏此篇日记
给此篇日记加一个苹果
 
此篇日记网址:
朋友的E-mail:
   
   
内容:
贴图:
  您尚未登陆,无法发表评论!请到年轮首页登陆
         
 
 
《平湖秋波》
 
   2010年8月17日:办公室搬家的感受    
   2010年3月22日:卜算子.说沙尘暴    
   2010年3月2日:写在元宵夜    
   2010年2月20日:大哥今年六十六    
   2010年2月15日:新春赋诗-牛虎巧遇    
   2010年1月23日:悠悠岁月宛如平常一段歌    
   2010年1月13日:再聚泰山的感言    
   2009年9月13日:知足心常惬,无求品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