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欢声笑语 回到老家,我就成了吃吃睡睡的“猪”。周五晚饭后,六点多上床,第二天早上十点多才起来。母亲把床弄得又暖又软,在这样的“温柔乡”里,即使不睡觉,就是躺着,也是种享受。 或许,这也是我的怪癖吧,不爱看电视,睡不着的时候,就在一片静谧与黑暗中发呆,冥想,或是倾听着楼下的动静。 “咚咚咚咚……”女儿又在跑了。她的到来给安静的老家带来欢声笑语,给孤寂的父母带来童真与亲情的快慰。“外公外婆,我们来背唐诗比赛好不好?”“春晓,孟浩然……”“轮到你们了!”于是外公外婆你推给我,我推给你,谁也不会,俯首称臣。“外公外婆,听我再来背一首……”女儿又开始显摆了。 虽然隐匿在楼上的安静与黑暗之中,但是,听着楼下的欢声笑语,心里是开心的。把宝贝女儿带到父母身边,给他们当“高级玩具”,让两个老人的嘴巴笑得合不拢来,这似乎是我对父母所尽的“最大的孝心”了。呵呵,那左一声好外公右一声好外婆的,又有谁能招架得了呢? (二)老家的“美食” 为了确保一回老家就有热乎乎的饭吃,那天回家的车上就给母亲发了信息。结果,当我们花一个半小时,走进老家的院子时,母亲正在厨房做最后一个菜:炒青菜。妈妈说,今天没去买菜,可我一看桌上有刚炸好的油渣、大蒜炒洋生姜、土腌菜、肉炖萝卜……除了肉,全是父母自己种的。这些都是我从小吃着长大的啊,从碗橱拿了个大碗,一口气吃了一大碗饭。哈哈,连饭都是别样的香。 晚上母亲把“零食”拿到楼上来,好香!原来是自制的黑芝麻粉。妈妈说今年芝麻很多吃不完,她就把芝麻炒熟了弄成粉,拌着白糖,放在那儿,有空吃吃,听说黑芝麻极有营养呢! 周六,父母又打麻糍,做豆腐,妈妈还让我走的时候多带些去,还准备了一些蔬菜、黄豆、花生……今天家里还打了年糕呢,我又满载而归了。 父母真的老了。父亲一人之力已经打不好麻糍了。昨天,爸爸打不动了,妈妈就接过榔头,妈妈没力气了,爸爸又接着打……妹妹试了试,根本不行,想必我也根本不用试了。合父母二人之力才算打好了麻糍。今年还能吃到父母做的麻糍,以后呢?这样想着,有一点辛酸。 (三)象小时候一样写字 此刻,厨房里烟雾腾腾,到处弥漫着新鲜豆腐花的香味。我呢,在院子里,在阳光下写日记。坐在大约二十厘米高的小凳上,面前是五十厘米高的方凳。用随便哪里找出的几页纸和笔,挥洒着思绪,挥洒着心情。 小时候就是这样写字的。现在大了,可写日记是二十年不曾改变的习惯,上次来的时候是夏天,也是小方凳当桌,就坐在楼梯的最下面一档。今天呢,是在冬日的暖阳里。每次想写了,挡也挡不住,就好象那些抽烟的人烟瘾犯了似的,写好了,把那几张草稿仔细收藏,等回自己家的时候再输入电脑……很享受写日记,以及过后看自己文字的时候。
今天特意去小镇逛了逛,给爸爸买了件棉衣,拿回去一试,太小了,又拿到镇上换了件大点的。爸爸说放着当过年衣服,我说你就穿着吧,过年再买。父亲啊,今天才发现曾经在我眼里高大强壮的父亲,今天站在我面前竟是如此的矮小。穿着高跟鞋的我,差不多比爸爸高出一个头,我说:“爸爸你怎么这么矮了?”“老了,挺不直了。”写到这里,有点想哭的感觉。 无奈地想,我这做女儿的,工作生活在外,真不知道该怎样对父母尽绵薄孝心!我一定要让自己生活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只要我有能力,一定要让父母晚年享一点清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