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3星期四 寒
备课组的老师在讨论本周作文之事,科组长洲哥说:“有一个命题作文, ‘优秀的人,总有点怪’。”他说这话时,用手掩嘴胡卢而笑。那样子,让人觉得洲哥还是一个小孩,顽皮的笑脸下我却活灵灵地看到了蒲松龄笔下《促织》里的人物--村中少年好事者。 这题目,太飘忽了,不容易下笔。最后,还是茶英老师出的题目很适合:“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挟太山以超北海”或“为长者折枝”相类似的境遇,你将怎样迎接和面对?“ 今天我在班上一出示题目,那些学生说,没学过这篇课文。哈哈……这不是很简单吗?“这个文段里有两个通假字,“太”通“泰”;“枝”通“腰”。意思是:孟子说:‘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替老年人弯腰,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王的不行仁政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一类,而是属于替老年人弯腰这一类的。” 我简单讲述了《齐桓晋文之事》关于这个文段是什么意思后,说:“这对这次惠州二模的考后反思非常好!” “究竟这段话是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学生齐问。 “那,我要你们写完文章后再揭晓了!” “哗,老师真奸诈!” “这叫引而不发,是孔老夫子提倡的教学方法。”
老底大揭秘: 挟太山以超北海:(1)绝对做不到事情;(2)不可能实现事情;(3)无法完成的事情。 为长者折枝:(1)能做到或完成的事情;(2)轻而易举实现的事情。 “能”与“不能” 由你做主;“为”与“不为”由你而定。面对“能”,我们要“为”;面对“不能”,我们亦要“为”!“不为”是懦夫与庸人的做法,“为”才是君子英雄的行动。“为”可以绝路逢生,转败为胜,在山重水复处柳暗花明。我们不是学过彭端淑的《为学》吗?“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难者亦难矣。”象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尽管明知事情难为,他们也要“为”,体现了一个勇士的所为! 惠州二模考完了,我们都要重新出发,但重新出发,我们当然要选准可能提升成绩的方向,坚定自己的信心,及时行动了!朋友的信任固然可信,但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不能盲目轻信、一味指望他人,我们坚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难者亦难矣。”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立意:面对不能的,我们可选择“不为”,但这种“不为”不是放弃、不是怯懦、不是自卑、不是自暴自弃、更不是背叛和陷入绝境时渴望得到的一种解脱,而是在痛定思痛后的做出的一种智慧的选择。人生短暂,我们如何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在“为”与“不为”确实该有所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