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峡、瞿塘峡于二十年前去过。现在的小三峡已风光不再,什么古栈道,湍急的浅滩,纤夫在激流中拉纤的英姿,河流岸边浅滩戏水涤脚洗手绢、捡拾三峡石等等,那些美好而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景都没了。转换成高高的水面,大宁河宽了。两岸壁立的山峰依旧,但没以前高啦!在四川好多地方都类似呢。 后开发的小小山峡,有点当年小三峡某些地方,但是水位也高。给人的感觉是,划船的艄公,不像当年的前辈们那样朴素,多了铜臭,手段高明:)容易理解,市场经济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大三峡还是那样的雄伟,即便水位抬高,水面的增宽,航道没有了过去那种险峻,可是壁立的夔门照样雄伟!瞿塘峡还是瞿塘峡。 长江三峡的瞿塘峡我最喜欢,尤其是夔门,更是令人心驰神往!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长八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瞿塘峡两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形如门户,名燮门,也称瞿塘峡关,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 而这“夔”的意思何如?以前也没有详细的去了解。在年轮写日记好,一些问题搞不清楚,就带着问题查查资料: 夔:敬谨恐惧的样子。肃立。 又: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夔与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 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 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夔最早是作为一种上古神兽出现的。是古代某位音乐家的名字。夔(拼音:kuí第二声)夔,又称夔牛,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外形像龙,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据说黄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山上有兽,状如牛,苍神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为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 我想:这大概是古人对于出川之必经之三峡水道这么凶险,估计是有“夔”所在吧?所以叫“夔门” 夔 又是人名。相传为尧、舜时乐官。如:夔挚(夔:舜时乐官名。挚:太史挚,周官)古代音乐家 在我国的音乐史上,有不计其数优秀的音乐家。其中夔(kui)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是有书可寻的最早的音乐家。夔的活动时期在公元前2179年左右,相当于我国传说中黄帝和尧舜禹时代的后期。夔生活在荒僻边缘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尚书》记载舜帝让夔掌管乐舞,教导年轻人。夔就敲起石磬,让大家扮成百兽边歌边舞。夔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箫韶》。相传这部乐舞一直流传到1000多年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孔子听后赞叹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由此可见,夔的音乐才华非比寻常。夔,也可以指古代的一名音乐家。相传为尧、舜时乐官,记载于《史记•五帝本纪》 夔州,旧府名,府治在今四川奉节县 左边的名赤甲山,也是我们旅游参观的地方。相传古代巴国的赤甲将军曾在此屯营,这次我专门去了赤甲城楼,古炮对准三峡口,据说是宋代为阻挡当年蒙古大军入川而设。 没有时间了,如果有时间我还要往赤甲楼下面去,希望接触三峡水呢:)从赤甲楼出来,见一指路标:瞿塘峡博物馆 我迈着酸痛的双脚,一人朝赤甲山上走去,半山腰上一仿古建筑突现:“瞿塘峡博物馆”.这时,门口一只大狼狗向我扑来,吓得我啊!我可穿的是短裤啊,那细细的连二杆穷骨头被咬住,来个什么狂犬病啥的,可不是开玩笑喔!门口大概是一对夫妻把门,拉住了狼狗,但要収五十块钱的门票钱。又是狗又是买路钱的,而我是一人离开团队,待会船开了咋办?下的山来,又到夔门博物陈列室(馆?)匆匆参观拍照。 资料下载: 右边的名白盐山,不管天气如何,总是有一层层或明或暗的银辉。夔门附近主要景点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古栈道,风箱峡,粉壁墙,孟良梯,犀牛望月。江水劈此一门,浩荡东泻,唐代诗人杜甫写下「欢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名句。这里山高峡窄,仰视碧空,云天一线。白居易在「夜上瞿塘]一诗中赞咏,「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足五十公尺,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瞿塘峡虽短,却能「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莲荆楚压摹山]的雄伟气势。古人形容瞿塘峡说,「案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在白帝城下的礁石上,有两根铁柱,是古代「铁锁关」的遗迹。铁锁关是用铁链「断江」或「锁江」。据「五代史信乙载,公元九○四年(唐天佑元年),张武在瞿塘峡口「作铁捆,绝江中流,立珊于两端,谓之锁峡」。建立铁锁关的目的,起初是防御外敌人侵,后来曾一度成为关卡,商旅往来均须缴纳税银。 在白临山的绝壁上,有一列之字形石孔,自下而上至山腰。在山下起点处,有“宋开庆路元帅”字样依稀可辨,上边有一个平坦的台子,叫望乡台。相传这是孟良梯,其实是古代人民凿孔栽木或采药的古栈迢遗址在北岸一处黄褐色悬崖上,有几个竖立的洞穴,约宽半公尺,从前里面置有长方形的东西,从远处看去,状如风箱,故名风箱峡。那些风箱是战国时代遗留的悬棺,共发现九副,棺中有青铜剑和人骨,现在悬棺已坠毁,洞穴仍存。南岸粉壁崖上多古人题咏石刻,篆隶楷行,造诣各殊,刻艺精湛. 奔腾咆哮的长江,一进峡谷便遇上气势赫赫的夔门。夔门两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条细带,蜿蜒于深谷之中。这里河宽只有一、二百米,最窄处不过几十米;而两岸主要山峰可高达1000-1500米。这里峡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断的山峦,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画卷。正如郭沫若《过瞿塘峡》一诗所云:“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瞿塘峡的名胜古迹,多而集中,游览者称便。峡口的上游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峡内北岸山顶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惊险万状的古栈道,神秘莫测的风箱峡;南岸有题刻满壁的粉壁墙,富于传说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凤凰饮泉等。在风箱峡下游不远处的南岸,有一座奇形异状的山峰,突起江边,人称“犀牛望月”,维肖维妙。出瞿塘峡,峡口南岸的大溪文化遗址,是考古工作者最感兴趣的地方。距白帝城仅几公里的杜甫草堂遗址,更是诗人流连忘返之处。 以上的描述都是名人们的记载啦,我可没那个文笔:) 其实,现代的夔门和瞿塘峡,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而水位抬高,哪里还是原来的几十百把公尺的宽度呢?再也不见当年狭窄的航道了,水位抬高一百多米啊,奔腾是奔腾,可不咆哮了,江面拓展宽啦,以前上水船、下水船在枯水季节还只能单边放行。现在,即便是万吨巨轮也可以相对通过呢! …… 要了解三峡,需要时间,如果能住一年半载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