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堂语文课,还得上朔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新生事物中疾风暴雨般诞生的红卫兵,经过一阵狂热的“造反有理”和糊涂的“文攻武卫”后,国务院下达了要复课闹革命的指示。那是1967年的秋天,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我该上初中二年级了。 那天,我们这些正在茁壮成长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端坐在教室里,开始了复课闹革命。上课铃声响起,张老师踩着铃声迈进教室。 张老师是文大前内师大的高材生,我们刚上初一时,张老师主持了欢迎新同学的晚会。他一会儿报幕,一会儿引吭独唱,一会儿又加入到 学生的短剧中。整场晚会高潮迭宕,张老师的身影也忙碌于台前幕后。听台下高年级的同学窃窃私语:张老师语文讲的生动有趣,还写一手漂亮的板书,尤其他带有磁性的嗓音和清晰的口齿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复课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张老师的课,真是三生有幸。我们象久旱逢雨的禾苗,张开嘴巴,等待着知识的浇灌。 老师面向我们,首先给我们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 “老师好”,声音一点不齐,也没人喊起立。当了一气红卫兵,学生与老师俨然平起平坐了,五千年的礼仪之风,几乎不绝如缕,“尊师重道”也淡出九霄 云外。 “今天我给同学们上语文课” 说完背转身去,老师开始在黑板上写字: 七律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刚开始复课,大概是没有合适的课本,老师随便给讲点什么,我们都爱听。只是老师在黑板上抄录这首诗,极其用心,几乎是一笔一笔的精雕细琢。同学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老师的第二句话。大约半堂课的时间,老师终于写完了这首诗,工工整整的仿宋字,经过老师的深加工,与字贴上的美术字不差分毫。 老师拍打掉溅在身上的粉笔灰,张老师素来很讲究仪表。 “同学们,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首七律,长征。” 然后,老师用手挟着粉笔指点着黑板,一板一眼的:“红军---怎么呢?不怕---什么呢?远征难。万水千山---怎么呢?只等闲。五岭---什么呢?逶迤---怎么呢?啊,腾细浪,乌蒙磅礴---干什么?走泥丸。金沙……”以此类推。 伴着老师:“……三军怎么呢?过后---尽开颜。”响起了悦耳的下课铃声。班级的男同学带头哄堂大笑。老师表情面带微笑,不瘟不怒,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走出教室。 那时我们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对于政治似懂非懂,我们理解老师是在以他的睿智躲避着政治的风雨,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那堂课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