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回年轮网络日记本首页
 
阅读:211  
评论: 
 
2006年4月8日 晴朗 星期 六
再游嘎仙洞    作者/独立寒秋
  合起手中的《魏书》,我被具有鲜卑血统的北魏王朝所震撼,遂决定独自一人再游嘎仙洞。
  拂去尘封的记忆,三十年前,那是草木蓬发的季节,我被一个美丽的传说吸引来到了嘎仙洞。相传很早以前,嘎仙洞里住着一个叫嘎仙的猎人。一天,有个妖魔想霸占嘎仙洞。嘎仙生有九狮两虎之力,就提出比力气,看谁的力气大,谁就理当住在嘎仙洞。怎么比呢?就是抛掷嘎仙洞口的月牙门,看谁抛得远。妖魔抱起沉重的巨石吃力地抛出去,才抛出几步远;而嘎仙猎人一抛就抛到亿万步远的窟窿山顶上。妖魔一看吓坏了,撒腿就跑,从此再也不敢打嘎仙的主意了。故事更为嘎仙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于是我与友人结伴而行,互相搀扶着,艰难的向洞口攀登。这个看似并不陡峭的山洞,仅用两条腿那是举步维艰,必须再加上两只胳膊,四肢落地才有进展,那形态就是返朴归真――猿人行走。待我们各个汗流浃背,终于靠近洞口时,一阵凉气袭来,阴森恐怖,洞深处漆黑一团。我怯步不前,蹲在洞口,观望那些胆大之人,手握火把摸索前进,待他们出来后,便询问里面如何如何――
  九十年代末,我有幸随同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三少”民族文艺笔会成员,应邀参加了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民族第五届篝火节盛会,大会的地点选在了嘎仙洞。此时嘎仙洞已作为国家级文物――鲜卑祖先旧虚石室而发掘出来。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处一道高达百米陡立的花岗岩上。我想这就是古书记载的大鲜卑山吧。山洞由天然的古老花岗岩形成,洞口呈张开的鲨鱼嘴状。洞宽约20米,高约12米,洞内面积近2000平方米,洞内悬壁上还有两个距地高2米的小洞。洞顶奇石峥嵘,洞周围林木繁茂,花草丛生,山洞正前方的林丛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涓涓向东――
  嘎仙洞作为国家级文物被发掘出来后,已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国家投资依山修建了一条直抵洞口的99级台阶,观光人可以拾级而上。洞内左边石壁上刻着北魏太平真君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时留下的祝文,祝文已被剥去了历尽千百年沧桑的苔藓,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由政府实施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于这样一个亿万斯年的嘎仙洞,在篝火节上,被人们装点得格外壮观:一盏特制的大灯钉在洞口,给山洞的周边披上了蓝色的光环,数盏明亮的电灯一直延伸到90多米深的洞底,参观嘎仙洞祝文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围在祝文前面,欣赏那北魏的石刻工艺,凭吊北魏皇帝拓跋涛的思古之幽情。
  我站在洞口俯瞰山下,条条彩灯似火树银花,像彩练当空,构成了不夜天,还有那越燃越旺的篝火――我记住了,在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曾经有过一支鲜卑民族,他们曾与鄂伦春民族有着不解之缘。
  历史的车轮跨入21世纪,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看到江泽民给洛阳白马寺小和尚的一副字: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精辟的开示,我爱不释手。由此,我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沿着佛学的起源,上溯到北魏时期,我翻开了记录那段史实的《魏书》。拓跋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北魏统治政权,孝文帝拓跋宏以博大的胸怀,明智之举,顺应历史潮流,颁布了“均田制”,重新规定了租调制,大力推行汉文化政策,下令禁止说鲜卑语和穿鲜卑服,改用汉语和汉服,又将部落复姓改为单音姓,并自己率先改叫元宏。他以进步的思想和锐利的眼光接受了汉族地区先进的生产文化,缩短了北魏封建统治的进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速了鲜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北魏王朝是第一个入主中原汉族地域并占据大半个江山的少数民族,此乃为中华第一;北魏王朝又是第一个以征服者身份却放弃了本民族的全部落后的传统文化,投入到被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中去的少数民族,此乃为世界皆无,仍属中华第一。应该说这与北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深入普及弘扬佛教文化的功德密不可分。早在北魏兴安2年至太和19年,历经40多年的时间,统治者在山西大同云冈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的石窟,现仍存完好的洞窟有53个,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释迦佛面目清秀,姿态英俊,菩萨,力士,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当年的拓跋皇帝如果不具有认识宇宙真理文化的大智慧,怎么肯不遗余力地建造出这么一座堪称世界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呢?先进的佛教文化是鲜卑文化的代表,二千五百年的佛学历史,象一盏明理的慧灯,破除迷暗,觉海慈航。孝文帝为佛教在中国建立了第二故乡,使佛教文化日益深入百姓之心,写下了佛教在中国最灿烂夺目的一页。
  北魏的历史留给后人的资料虽然不多,却是一段不可低估的历史,他为中华民族日后的发展和壮大涂下一道鲜亮的浓墨重彩。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他遗留给后人一股高瞻远瞩的气势,一颗海纳百川的胸怀,仅此,足够我们享用千年万年。
  从《魏书》我了解到,孝文帝的母亲曰李夫人;从口碑相传中我得知唐李世民的舅舅亦是鲜卑人。由此看来,李姓与鲜卑的关系源远流长。作为李姓的我,难怪对鲜卑祖先石窟――嘎仙洞有者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怀,原来这是一脉相承的血缘象一根无形的红线,紧紧地牵连着我的心,无论我走到天崖海角,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都让我割舍不下这一片养育我的土地。尽管它的气候环境如此恶劣,一年只有四个月的春夏秋,剩余朝夕相伴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尽管它的经济尚不活跃,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停留在贫穷落后状态;尽管――不!就是举出百千个尽管,我都离不开它――嘎仙洞,我的根之所在!
  我站在先人曾经生活过的嘎仙洞口,抚摸着洞口的岩壁,千百年沧桑近在咫尺,我将脸颊贴在洞壁上,昔日先人留在这里的气息撞击着我的心房。远眺莽莽群山,皑皑白雪,洞前那条小溪冲破了冰雪的封锁,依然涓涓向东――啊,雄伟的大鲜卑山,你无处不展示着祖先的勇敢,智慧和曾经的辉煌。我欣喜的告慰先人,如今家乡的人民依托党的英明政策,立志要建设家乡,要富一方百姓。他们远在这片未遭到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中,利用自然地理优势,以大鲜卑山为品牌,开辟北方中草药市场,前景非常可观。据科学考证,北方多年生长的中草药,尤其受中外医药学专家的青睐,大鲜卑山林里的各族儿女,正在为嘎仙洞,为鲜卑人的发源地,为中华民族的壮美河山描绘着历史的新篇章!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收藏此篇日记
给此篇日记加一个苹果
 
此篇日记网址:
朋友的E-mail:
   
   
  来自:漂漂智慧    时间:2006/4/10 4:12:40    
内容:非常羡慕了解历史的人!
 
  来自:老庄煮茶    时间:2006/4/10 11:13:52    
内容:文、历、哲皆在,好文章!
 
  来自:北国风光    时间:2006/4/10 20:54:35    
内容:谈古论今叙嘎仙,鲜卑之源在此山。
中华盛事传万载,唤起后人永向前。
 
  来自:闲人张大姐    时间:2006/5/3 20:56:28    
内容:博古通今,佩服!
 
内容:
贴图:
  您尚未登陆,无法发表评论!请到年轮首页登陆
         
 
 
《风雨彩虹》
 
   2006年12月31日:好消息 坏消息    
   2006年12月28日:“垂死挣扎”    
   2006年12月20日:通告    
   2006年12月18日:“找”    
   2006年12月18日:深刻的女人    
   2006年12月17日:旅途休息    
   2006年12月17日:天安门前留个影    
   2006年12月2日:我为儿子做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