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假期间,随手找来一本《红楼梦》翻了翻。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章节、词句,读读那些清新优美的华丽辞藻,体会蕴含在文字里的深刻含义,联想自己走过的人生经历,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住了。以至于最近一有时间,手不释卷,对这本老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轻的时候读过它,读的囫囵吞枣,是懂非懂。也许缺少生活阅历和社会见识,有些章节读起来很吃力。很多生僻的字、词,查过字典,看了注释,也不能理解确切的含义。那些华丽的文字所描述的家具摆设、园林建筑、日常用品、服装饰物、美味珍馐,不仅浩如烟海,丰富异常,而且多是豪门深宅里面的,自己怎么都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样子。对佛道禅义、箴言警句、诗词曲赋也理解不透其中的含义。对书中描写的众多人物,虽然各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但无法体会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 长久以来,对《红楼梦》的解析、考证,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红学”。许多人为它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前不久,我还在CCTV10里听了百家讲坛对红学大师周汝昌的专访(有意思的是,九十多岁的周老,并不不赞成“红学”的说法,也不愿意人们称他为“红学”大师)他说过:《红楼梦》是一部有文、有史、有哲,囊括真、善、美,充满生命、生机、生趣的中华文化作品。我也听过作家刘心武的讲座,他从讲述分析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揭示《红楼梦》的作者及书中人物的真实面目,得出结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真实历史的文学作品,也是作者家族与当时社会千丝万缕联系的自序性小说。 以前,单纯为看小说而看小说,并不知道小说背后还有哪些背景、故事。这次读它,知道了那些红学专家是十分反对把高鹗看做《红楼梦》作者之一的。曹雪芹写了前80回,脂砚斋做了评注(有人还说她参与了创作)后40回是曹雪芹死后近30年,这本书已经流传很久才由高鹗补写的。并且补写这部分,从根本上是违背了作者原意的。那些红学家是十分反对他的做法的。 书还没有看完,但它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次看它,和以前看感觉非常不同。虽然也遇到不少生僻的字,但看了注释或查查字典,都能明白它的含义。尤其这些年走过一些地方,参观过一些名胜古迹,也接触了一些文物、展品、植物,再看书里的描述,就不觉得生疏了。说到书中的诗词、人情事故、佛道禅义、箴言警句,联系自己这些年经过的人和事,更是觉得质朴、深刻、耐人寻味。 “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前后两次读《红楼梦》,自己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意义。人的社会生活和各种经历,是产生知识的源泉,也是积累知识的途经,同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