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网络日记本  
回年轮网络日记本首页

评论:

 

2009年8月3日

晴朗

星期 一

关于“闷骚”之说    作者/九月初八
      (纯属个人观点)


      前几日,请一客户,年级甚小,吾大她将近一轮。但思想却较为有代表性,吾与她谈天之际时,发现除言语能正常沟外,其思想上有较大的代沟。对事物间的对比,两者的看法颇有差距。主观意识的能动观念,两者偏差较大。但饭桌上整体聊天,却是颇为的开心。对于,相互有差异的观念,吾没有太多的挣辩,只是付之一笑。 

      在她的口里,我了解了一个新的词语“闷骚”型。其实此词并非新异,只不过是,没有过多的研究罢了。最初认识“闷骚”一词,是在几年前。总感是一个极为贬义,大慨解思为:偷偷在家里发情,也就是当今新字“马、叉、虫”的组合体,更为深远的解释,便是外表冷酷,内心世界狂热。也曾有人开完笑的说到吾是那种“闷骚”型的男人,当时虽有愤怒,但没有过多的在意。 

       今日在次饭桌上,又听的此小客户对“闷骚”的一番大论后,才知“闷骚”二字在当今社会意义深远程度,非同一般。“闷骚”二字,在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已占定了它一定的理论,并已发展到褒义或中性之词,言简意赅,极为贴切。查一查网络,对于“闷骚”二字的注解为:外表中规中矩,严肃内向;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的群体,这是人类性本能和社会伦理道德相互冲突导致的结果。 

       而这一类过多的在于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期,因教育背景和当时社会的不同,过多在拘束于伦理道德观。这一类人最基本的表现是,踏实,对情感不善于表达,责任心较重。出于人性的理论,想“骚”,却因伦理道德和传统压力,基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本能。总是把本能与责任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才导致了一个“闷”字的出现。但这种人的思想在于一个“善”字为头。为他人着想的太多,凡事不以个人为中心,情感也一样,过多的只是站在自己的思想上为别人去着想和猜测。 

       而八十年代中期后的人,很少用“闷骚”型来形容,也许是曾经历的事物不同。对于“善”的意义理解也就不同了。过多的是已个人为中心,他们之所以没有“闷”字,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已经完全的脱离了一种“无奈”,对于情感追求,只是直面于眼前和心灵的直觉。对于情感,有了更高一步的升华。也体现了,人性最为真性的一面。“闷”过多的就是一种“无奈” 

       我不敢说“闷骚”和“骚”谁对谁错?它们的产生,只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社会在发展,观念在转变,对于两种性情的评价,我们无法用一个公平的理念去解释。就如同“存在就合理”的理念一样,无谁对谁非之说。有的只不过是个人对这两种性情的评论,但那不代表社会的全部。 

        那一次的交流,我确定我是属于“骚闷”型,这是无可否定的实事,因为我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但我接受另一种理念的产生,或许我不支持,但我却是认同社会发展。我们那个代里,本身产生的“无奈”就比现在丰衣足食后产生的多。而“闷骚”的“闷”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无奈”。 

        今日,两种观念的碰撞,其实并不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只有相互的尊重,理解,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前提。 

        “闷骚”一种落武的思想,就如天空点涰的繁星,虽没有太阳亮,却很有意境! 

         呜呼,“闷骚”之悲,却如沧海桑田,远古而又悠长。。。。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收藏此篇日记
给此篇日记加一个苹果
 
     

此篇日记网址:

朋友的E-mail:

   

  来自:..背影..   时间:2009-8-3 8:49:20   

内容: 呵呵。

 

  来自:歌舞伎町の女王   时间:2009-8-4 6:20:48   

内容: 好`好`深刻的理解,受教了

 

内容:

贴图:

贴图预览(VIP会员专有贴图)
       
 
 
《遗忘昨天》
 
   2009年8月3日:我的 八。一
   2009年8月3日:关于“闷骚”之说
   2009年7月29日:自嘲
   2009年7月29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009年7月28日:
   2009年7月28日:《见龙卸甲》观后感
   2009年7月28日:杂绪
   2009年6月28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